【摘要】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在兩大法系國家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合同法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規定存在著漏洞,應學習其他國家相關規定的長處,完善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規定。一方面應該在合同法內直接明確規定第三人的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應該對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相關制度進行完善。
【關鍵詞】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合同涉他性 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 第三人
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合同涉他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其基本含義是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合同當事人向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因此取得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的合同。
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發展
合同的相對性原則是古典契約法體系的理論基礎,該原則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得到肯定和維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其在某些方面的涉他性逐步為各國所接受,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得到承認與發展。美國合同法起初也不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但紐約州上訴法院在勞倫斯(Lawrence)訴福克斯(Fox)案(1859年)的重要判決中提供了美國法律中第三者受益人合同可予以強制執行的基礎。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在兩大法系國家逐漸得到了承認,現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其有被承認的合理性。
這是實現合同實質上的正義的需要。若固守合同相對性原則,一旦合同的約定涉及到第三人,那就是無效的。表面上看這是符合合同法的正義原則的,但是,從實質層面上來看并非如此。為第三人利益合同本來就是為了使第三人獲得某種利益,不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會使第三人的該種利益落空,并不符合正義的要求。
這是順應交易形勢的發展、節約交易成本的需要。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交易關系的封閉性與孤立性逐漸被其連續性和關聯性所代替,不同的交易之間并不是孤立的。這使合同的履行很可能會涉及到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若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得到認可的話,則合同當事人可以訂立一個以第三人為受益人的合同,由第三人享有對債務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雖然合同最后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卻簡化了交易的程序,在無形之中節省了交易的成本。
基于對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尊重。合同的相對性原則旨在保護私法主體的自由,保證其不被未經其允許的行為約束。對于合同的當事人而言,其有利益第三人的意思,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以法律效力是私法自治的要義所在。否定第三人利益合同,實際上挫敗了當事人利益第三人的目的,而且此種挫敗沒有任何正當的理由。①
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界定
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并非一獨立合同類型,而是可能發生于任何類型的合同之上的,某種類型的合同一旦加入了“第三人約款”,則該合同就構成了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這在學界達成了共識。如有學者認為利他合同本身不是一個具體的合同類型,而是對附加了第三人利益約款的當事人之間的具體合同的概括。②臺灣也有學者認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僅以使第三人取得直接請求權利為特點,此外則與普通契約無異。故當事人多于訂立普通契約之同時,附加一項“第三人約款”而不另行訂立此種契約。③
對于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基本結構有學者主張是基本合同加“第三人約款”,“第三人約款”是一個單獨的合同,只不過不另行訂立而已,如上文所提到的臺灣學者的觀點。臺灣學者王澤鑒也認為所謂第三人利益契約實為買賣、贈與、保證或保險契約之附款。④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構成一個契約,如果認為有兩個契約存在,那么第三人之契約雖為無或被撤銷,其基本契約并不失效,但實際上如果僅有一個契約存在則全部契約均無效。而且認為只有一個契約也可以使約定人對第三人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并得以受約人之債務不履行為理由解除契約對抗第三人。⑤筆者認為后一種觀點更為合理。在本文中,若無特別說明,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帶有第三人約款的合同。
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既然是帶有第三人約款的合同,那么要成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除了要具備一般合同應該具備的要件之外,還要具備以下特殊要件:
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需要達成合法并且有效的合同。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是第三人取得權利的依據,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是無效的或者被撤消,第三人的權利取得就無從談起。在普通合同當中,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是無效的或者已經被撤消,善意第三人還可以根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其權利,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并不考慮第三人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唯一的考慮因素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合同是否有效。
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為給付。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并不是一單獨類型的合同,而是附加了第三人約款的合同的總稱,因此,其給付的內容、形式要統一是很難做到的。對于給付的形式要視具體合同而定,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
須使第三人取得對債務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如果合同當事人僅約定向第三人為給付而第三人并沒有對債務人的直接請求給付權的話,有學者認為構成廣義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發生作為一般合同應具有的效力,并使第三人獲得受領依據。⑥
我國的現狀及其完善
學界對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是否是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規定觀點并不一致,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對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規定,也有學者認為不是,問題就在于對于第三人是否可以根據此條享有對債務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意見不一。立法機關解釋認為第三人享有直接請求權,第六十四條是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規定。⑦有學者認為這只是不純正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也有學者認為第六十四條的規定就是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實際上包括了不純正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兩種情形。
首先,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沒有對第三人的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做出規定,因此,在當事人沒有直接約定第三人享有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的時候構成不純正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但不能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來否認所有合同的受益第三人的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我國已經有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情形,如涉及第三人的保險合同,根據我國《保險法》第五十條規定,第三人可以對保險人的不給付直接向法院起訴,可見,我國在保險合同上是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不僅如此,我國在《海商法》也有承認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類似規定。因此,我國并不是不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
其次,從合同法體系一致性的角度也應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總則第六章規定了提存,依日本及臺灣的通說這是一種為第三人利益的保管合同,這是有道理的。如債務人甲將給付給債權人乙的物品向丙提存,依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債權人隨時可以領取提存物”第二款規定這是“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對于第三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的明確規定。提存規定在《合同法》總則部分,為了保持合同法體系的一致性也應承認為第三人利益合同。
盡管我國規定了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可是規定還不是很完善,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完善:
首先,為了防止歧義,應該在合同法內直接明確規定第三人的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不純正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與普通的合同沒有太大的差別,也不是對合同相對性的完善,沒有必要在合同法中對其特別規定,在合同法中加入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的規定,可以排除此類合同,并且解決學界對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的爭議。
其次,也應該對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相關制度進行完善。我國《合同法》中只有第六十四條涉及了對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規定,另外第一百零四條也應視為一種特殊的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而沒有對其具體制度的規定。筆者認為我國對于第三人權利的取得也應采用合同成立則第三人當然取得權利的規定,而不需要第三人作出表示接受的意思表示。但是,如果第三人作出了意思表示接受合同為其設定的利益,則可產生使第三人的權利確定的效力,合同當事人就不可以再變更或解除合同。如果第三人不愿接受合同為其設定的權利就可以表示拒絕,視為其權利自始未發生。這樣更利于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并且對債權人的法定解除權要加以限制,債權人行使法定解除權要經第三人的同意。(作者單位:榆林學院政法學院)
注釋
?、偃~金強:“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載《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4期,第73、74頁。
②③房紹坤:《民商法問題研究與適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05頁。
?、芡鯘设b:《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修訂版)第七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1頁。
?、茛奘飞袑挘骸秱傉摗?,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16、69頁。
?、吆瞪骸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12~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