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力所有權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所有權的主體和客體是由一個人來承擔的,其存在于生產過程的各個領域,勞動者擁有的僅僅是勞動力形式上的所有權,在資本主義企業內部勞動力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離的,勞動者并不掌握剩余勞動的分配權。
【關鍵詞】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所有權 特點
勞動力所有權思想,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解剖中逐步形成的。它作為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科學范疇,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來的。馬克思在他四十多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發現了勞動力所有權這一社會存在,確立了勞動力所有權這一經濟范疇。
勞動力所有權的主客體是統一的
由于勞動是人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對勞動力所有權的主、客體的規定,是建立在他對社會生產中的人的不同規定基礎上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社會生產中的人也具有二重性。馬克思說:“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產過程,又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這些生產關系本身,……即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彼谶@里指明,勞動過程是自然生產的過程,同時也是生產社會生產關系的過程,社會關系既是勞動的本質規定又是勞動的必然結果。人作為勞動過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同樣具有這兩種屬性。馬克思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給人的性質做了這樣的規定:“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币虼?,從一般勞動過程來看,人是單純的勞動力。
但是馬克思又給社會生產關系中的人的性質做了不同的規定,他指出“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笨梢?,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人是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馬克思對社會生產中人的這兩種不同規定,就構成了勞動力所有權關系的主體和客體的不同規定。作為生產關系和利益承擔者的人,構成勞動力所有權的主體,在勞動過程中單純作為勞動力存在的人,成為勞動力所有權的客體。前者對后者的占有就構成了馬克思勞動力所有權范疇的含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所有權的主體和客體是由一個人來承擔的,因此,也是統一的。馬克思說:“工人像每一個作為主體處在流通中的個人一樣,是一種使用價值的所有者”,是自身勞動力所有權的主體,同時,他又是一個勞動力,是這一勞動力所有權的客體。
勞動力所有權存在于生產過程的各個領域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所有權不僅存在于直接生產過程,而且在社會再生產其他環節,也都有表現。在直接生產過程中,“資本家為了實現買者權利的最大效益化,會將工作日盡量地延長,有可能的話,恨不得將一個工作日化作兩個工作日來使用。不過,在另一個方面,出售給買者的商品性質為買者規定了消費界限,而且工人還要為了他作為賣者的權利提出要求,他會提出把付出勞動的時間限制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在這里顯然就出現了二律背反、權利與權利相對抗的現象,而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律所認同的?!惫と俗鳛椤百u者”也要堅持自己的權利,為了使自己在更好的條件下讓渡自身的勞動力使用權,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因此,在生產中他們要不斷地為縮短工作日、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等等而斗爭,這些權利正是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存在的。
在交換領域,“勞動力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相遇,彼此作為身分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是買者,一個是賣者,因此雙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倍摇八谧尪勺约旱膭趧恿r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在交換過程中,工人與資本家在法律形式上是平等的,一個是勞動力的所有者,一個是貨幣的所有者,通過交換才能使資本主義生產得以進行。在分配領域,每年新創造的價值,“一部分屬于或歸于勞動力的所有者,另一部分屬于或歸于資本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屬于或歸于土地所有權的占有者。”正因為工人對勞動力的所有權,使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可以在分配中得以實現。
在消費領域中,由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因此,工人把他所有的勞動力商品出賣并換成貨幣這種財富的一般式,這樣,工人的消費就“不是受特殊物品的約束,也不是受滿足需要的特殊方式的約束。工人的享受范圍并不是在質上受到限制,而只是在量上受到限制。這就把工人同奴隸、農奴等等區別開了?!惫と说膭趧恿λ袡嘣谙M中的體現就是工人可以把他的勞動力商品換成貨幣,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再通過交換來獲得他所需要的商品。
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力具有形式上的所有權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對勞動力的所有權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前提。正是因為勞動者擁有勞動力的所有權,所以一方面,勞動者可以自由地把勞動力出賣。另一方面,通過出賣勞動力,勞動者可以獲得一定量的生活資料。但是馬克思還強調,勞動者擁有的僅僅是勞動力形式上的所有權。從法律上看,工人對自己的勞動力還是擁有所有權的,但隨著勞動所有權的喪失,這種勞動力的所有權也在事實上轉歸資本家所有了。工人雖然可以選擇怎樣出賣他的勞動力,但是他卻不能選擇要不要出賣勞動力,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必須通過交換,勞動力不賣出去就等于零,工人就沒有生活資料,無法生存下去。通過出賣勞動力,勞動者可以獲得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卻無法決定這個量的多少。在生產過程中,工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和發揮勞動力,但是卻不能參與勞動力產品的分配。因此,馬克思指出:“勞動產品和勞動本身的分離,客觀勞動條件和主觀勞動力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事實上的基礎或起點。”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法律雖然承認勞動者的人身自由和平等的社會地位,但由于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勞動者自由得一無所有,他除了自身的勞動力,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勞動者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
資本主義的制度是這種形式上的所有權產生的根源,一旦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分離了,勞動者及其勞動與其勞動力所有權也就分離了。相對于人身依附關系來說,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成為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這固然是一種進步。在勞動力市場上,資本家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表面上也是平等的。可是勞動力所有權離開生產并不是現實的,而一旦把資本主義勞動力個人所有權放到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去考察,資本家與勞動者的那種平等關系就化為烏有。由于生產的物質條件與勞動者相分離,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去使用,供資本家剝削。這樣,資本主義勞動力個人所有權就只是資本存在的一個絕對條件而已。
資本主義企業內部勞動力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與奴隸社會奴隸主和封建社會地主對勞動者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同時占有不同的是,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離的。當勞動力的買賣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完成以后,資本家擁有了對勞動力商品的使用權?!肮と嗽谫Y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彼^的“勞動屬于資本家”,指的就是勞動力的所有權屬于資本家,勞動雖然是雇傭工人實際從事的,但已經不屬于工人了。正如通過交換獲得了普通商品的使用權一樣,資本家關心的不再是勞動力商品的價值,而是其使用價值。因為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它具有能夠為資本家創造比勞動力自身價值更多價值的特殊性。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貪婪使資本發展成為對勞動,即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工人的監督權和指揮權。資本家監督工人有規則地并以應有的強度工作。因此,資本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強制手段,迫使工人階級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狹隘范圍而從事更多的勞動。
工人沒有剩余勞動的分配權
勞動者在使用自己的勞動過程中,創造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剩余價值,但是他卻不能參與剩余產品的分配。資本家與勞動者作為買賣的雙方按照價值規律進行交換,一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取得自己的商品價值卻把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讓渡給資本家。另一方,購買勞動力,借助于現在也歸他所有的勞動,把已經歸他所有的生產資料轉化為一種新產品,這個產品在法律上屬于資本家,而不屬于工人。然而,這個產品中不僅包含已被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還包含了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個人勞動力所有權的發展,一方面導致了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逐,資本積累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卻導致工人的貧困的積累。隨著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程度的不斷加深,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
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所有者采用了很多的鎮壓方式,在不斷地反抗與鎮壓的過程中資本所有者逐漸認識到無休止地侵占勞動者的利益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利益,但卻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這樣就損害到了資本所有者的長遠利益。因此,在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對比中,在資本所有者意識到勞動者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后期,資本所有者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工人待遇的措施,比如,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工作環境、為工人提供培訓機會、縮短工作時間、帶薪休假等較人性化等,并對在職和退休后的福利做了不同的安排。然而,這些措施雖然在形式上使勞動者的境遇得到了相當的改變,但實際上卻加重了資本所有者對工人的剝削,因為“投入”最終也是要由工人“產出”的,而且資本所有者那種貪婪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