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規律,尤其是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現形式,是當前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一個重要課題。價值規律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規律,主體勞動價值規律是價值規律的一個特殊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提出其理論框架,試圖對主體勞動價值規律做些探索性研究。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主體勞動 價值規律 主體勞動價值論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就勢必發生作用。
價值規律一般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從商品經濟產生時起,就發揮著作用。人們認識價值規律的理論,就是價值理論,也就是價值論,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就是勞動創造和實現價值的理論,就是勞動是價值源泉的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亞當·斯密,對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的探索,形成了對價值規律的認識,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關于勞動價值規律的理論——勞動價值論。他區分了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從勞動分工論出發,把商品價值歸結于勞動時間,指出創造價值的不是某種特殊的勞動,而是一般商品的勞動。然而,由于他理論體系的混亂和局限性,在考察資本與雇傭勞動交換時,勞動價值規律便失效了。李嘉圖將勞動價值論發展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最高程度,堅持了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但是由于混淆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無法解決資本與雇傭勞動相交換和勞動價值規律的矛盾,又由于混淆了價值和生產價格,無法解決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和價值規律的矛盾。
價值規律包括價值決定規律和價值實現規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偉大功績就是對勞動價值規律的一般探索,從而形成了勞動價值論,然而它的最大的缺陷,就是試圖用這個勞動價值論一般理論,來解釋和說明資本主義這個商品經濟特殊發展階段的特殊歷史現象,沒有看到勞動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形式的特殊性,結果致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終結。
價值規律特殊
價值規律就是勞動價值規律,它是一個歷史范疇。伴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產生而產生的,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同的社會形態,價值規律總是以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大量的、占主導的是自然經濟,商品經濟服從于自然經濟,價值規律雖然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但是,在強大的自然經濟下不起主要作用。“價值規律一般”是不能直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以一般的形式發生作用的,它必須改變它的實現形式。馬克思認為李嘉圖不如斯密的缺陷,就在于“價值規律隨著資本的出現而發生的特殊發展,絲毫沒有引起他的不安”。①李嘉圖就是看不到資本主義特殊的發展,試圖用價值規律一般,試圖用簡單商品生產的勞動價值論來說明和分析資本主義,結果遇到兩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最終導致李嘉圖學派的解體。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勞動價值轉變為剩余價值的客觀基礎和直接原因。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隨著勞動價值轉變為剩余價值,價值規律也轉化為剩余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以剩余價值規律表現出來的,之所以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論的基石,也是指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剩余價值規律是特殊的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剩余價值規律是基本經濟規律。這樣就回答了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搞不清楚為什么在資本主義有兩個基本經濟規律。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價值規律如何發揮作用?勞動價值論還有沒有現實意義?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簡單商品生產的產物,特別是以實物交換形成的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是沒有存在的意義的;還有人簡單化地理解,認為建立在簡單商品生產上的價值規律一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是可以直接發生作用的,不需要什么改變;另一些人認為價格論與價值論相比更有現實意義,因此,深化對勞動價值規律的認識意義不大。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教訓之一,就是對商品經濟的認識,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對價值規律的研究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解上出現問題。
主體勞動價值規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商品經濟階段,但是,它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商品經濟,而是一種全新的商品經濟,它恢復了商品價值的創造者——勞動者的主體地位,是主體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而不是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創造價值,在資本主義是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等價交換是以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在社會主義是主體勞動創造價值,價值規律以其本來面貌表現出來,因此,價值規律就是勞動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就是主體勞動價值規律。主體勞動價值規律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首先,應確立幾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范疇,并從基本經濟范疇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中,來把握主體勞動價值規律。
第一,創建“主體勞動”范疇。主體勞動是勞動者具有主體地位的勞動,社會主義革命使勞動者由被壓迫者轉變為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企業的主人,勞動者由被剝削的雇傭勞動者轉變為主體勞動者,勞動者的勞動具有了主體地位。
第二,創建“勞動資本”范疇。勞動資本就是主體勞動者的資本,簡稱勞動資本。勞動資本是“資本一般”在社會主義的特殊表現形式。它不僅具有“資本一般”的本性,而且又增加了社會主義特有的內容。勞動資本是能夠給勞動者帶來增殖價值的價值,而雇傭資本則是能夠給資產階級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勞動資本歸勞動者所有,而雇傭資本歸資產階級所有;勞動資本是勞動者作主人的基礎,而雇傭資本是資產階級作主人的基礎;勞動資本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而雇傭資本則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勞動資本和雇傭資本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資本,勞動資本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范疇之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主體勞動者具有兩重性,既是資本所有者,又是勞動者;既有勞動所得,又有資本收益。我國現階段的勞動資本包括公有資本和私有資本,由于公有資本在總資本占有主體地位,因此決定了資本的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雇傭資本是勞動資本的一部分,是勞動總資本的一部分,便具有了社會主義性質,具有了勞動資本的性質。從全國社會勞動總資本的一部分上看,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財富。
第三,創建“增殖價值”范疇。增殖價值就是主體勞動者的增殖勞動創造的價值。社會主義條件下,主體勞動替代了雇傭勞動,資本成為主體勞動者的資本,主體勞動者作為整體,已經不存在剩余勞動,勞動者的一切勞動都是為了自己的勞動,因此,剩余勞動轉化為增殖勞動。增殖勞動就是增加國家、社會、企業、個人財富的勞動,就是通過主體勞動增加創造價值的勞動,因此,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在社會主義就必然轉變為增殖價值。增殖價值是主體勞動創造的,而剩余價值是雇傭勞動創造的;增殖價值是主體勞動與勞動資本相結合的產物,而剩余價值是雇傭勞動被資本剝削的產物;增殖價值是歸主體勞動者所有的資本收入,而剩余價值是歸資產階級所有的剝削收入;增殖價值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之一,而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因此,可以說,雖然剩余價值和增殖價值都是歷史范疇,但是二者的性質卻根本不同。
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的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是通過剩余價值規律表現出來的,資本主義是雇傭勞動創造價值的價值規律,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主體勞動創造價值的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的規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表現為剩余價值的生產,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則是表現為增殖價值的生產;價值規律是商品交換規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轉形由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則是增殖價值轉化為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利潤歸資產階級所有,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則是歸勞動者所有。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主體勞動替代了雇傭勞動;雇傭資本轉變為勞動資本;剩余價值也就轉化為增殖價值。這些變化表明,創造價值的勞動已經不是雇傭勞動,而是主體勞動創造價值,價值規律也就改變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剩余價值規律這個特殊的實現形式,改變為“主體勞動價值規律”。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通過“主體勞動價值規律”表現出來的,因此“主體勞動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特殊的實現形式。
關于社會主義價值規律的理論,即“主體勞動價值規律”的理論,就是關于社會主義主體勞動創造和實現價值的理論,也就是“主體勞動價值論”。“主體勞動價值論”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價值論,是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勞動價值論,盡管它在某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地探討和研究,然而,作為理論上的探索和創新是必要的。(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共撫順市委黨校基礎教研部;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