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教育社會學的視角,可以發現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存在考試制度功能的障礙與偏差、考試制度理念與教育應然訴求的背離等諸多弊端。對此,應從多個方面應對:更新考試觀念,樹立科學的考試功能觀;變革考試內容,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考試的真正主人;變革考試形式,實行多元化、彈性化考試方式。
【關鍵詞】大學考試制度 理念 弊端 對策 教育社會學
關于我國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影響,近10年來人們對此業已多有批評和分析。這里擬基于以往人們的研究和教育社會學的視角,進一步揭示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并提出若干相應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分析
考試制度的功能障礙與偏差。概括而言,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功能障礙與偏差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考試本體功能的缺失與弱化現象。一般意義上,大學考試表現為教育的幾大本體性功能:總結性功能,指在教學活動的結果形成后進行對教學活動的結果的評價;反饋性功能,通過考試以得到教與學的反饋信息從而改進師生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導向性功能,通過考試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校考試通常只作為總結一門課程的教與學的依據,其本體性功能很難真正得到發揮。①甚至早就有論者提出,在我國高校,還沒有一套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制度”的大學考試制度,考試的各個環節缺乏有機的聯系,②考試進行得如何,幾乎全憑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的自覺性與責任心,甚至由于沒有嚴格、科學的制度加以保障和監督,導致助長了少數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這也是在高校中出現考試作弊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考試本體功能偏移或混淆的現象。從社會學視角來看,考試不僅承載教育的本體功能,還往往承載了社會控制功能,考試充當了社會篩選的工具、社會維持的手段。這方面的功能往往會抑制考試本體功能的實現。這突出地表現為考試往往成為了其他方面高等教育評價的“配角”,充當了迎接各種檢查評估的“支撐材料”,成為了選拔學生并對學生進行社會分流的手段(如各類大學評估、評選優秀學生、評定獎學金、選拔保送研究生等)。學校在關注考試形式上的規范、考試成績表面的風光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忽視了考試的教育本體訴求。
三是考試的功能被異化,即考試的實際作用已經失去了其服務教育的初衷,客觀上發揮了其他的“作用”。如學校和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因舉辦各種形式的考試而獲得種種經濟利益、教師因對具體科目考試的控制權力而獲得所謂制度的權威進而因此忽視自身專業權威與感召權威的提升、導致教育管理人員與教師的權力濫用,這些“作用”,事實上損害了考試的本體訴求。相對而言,第二、三種情況我們可以將其歸之于教育社會學所關注的所謂教育的“隱蔽負功能”,或稱“負向隱性功能”③這是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的現象。
四是考試的功能被反轉,即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負功能現象。這是由于學校教育人員的教育理念偏差、考試制度與運行方式失當,或者由于個別教育人員的職業倫理的欠缺,使得考試不僅無助于學生的發展,反而造成對學生身心發展的損害。這屬于“錯誤教育的負功能”。④如高校考試中的不公平現象比較嚴重,概括起來,主要有:因虛假分(或作弊)導致用功與不用功無差別,因印象分的存在而導致努力后的變化不顯示,由于教師的好人思想而產生的人情分,由于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好惡分等。其他如因不合理的考試造成學生的身心損害、學生利用制度的缺陷從事考試舞弊進而影響到品德發展、在一些學校存在的教育人員以考試要挾學生等現象均屬于此種情況。
總之,上述現象從根本上來看,不利于考試的教育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的辨證統一與協調實現,特別是導致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和當今高校的考試制度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沖突,⑤向社會輸出的仍然是一批批的傳統型人才,傳統的考試制度滿足不了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考試制度理念與教育應然訴求的背離。考試屬于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但審視學校教育評價現狀,不難發現諸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存在嚴重的管理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傾向,這些傾向遮蔽了教育評價的本真追求,制約了教育評價促進人發展的目的,成為學校教育評價改革中必須解決的問題。⑥如在功利主義價值觀支配下,過分夸大分數的重要性,加劇了學生對學業成績的功利化傾向,助長了學生的投機行為。⑦同時,在當前高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條件下,只重視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的知、情、意、行的發展,這是一種“去個性化”的考試制度,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抑制學生的情感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趨于“同化”,抑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⑧
考試內容的唯“書”不唯“實”。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而不應是唯一的教學內容,也不宜把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和變成教學內容的重復。但在大學考試中,考試內容往往復制了中小學的應試模式,局限于教材的死記硬背。與之相關的一個現象是,不論在教學中還是在考試過程中,高校教師、考試人員只是名義上的“在場”教育者,而實質上是“缺場”的。因為教師往往只是教材的復述者、“傳聲筒”,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知識建構,在場的只是教材上的所謂“法定知識”,即便有些教師有自己的“師定知識”、“師創知識”,在整體上也只是教材“法定知識”的附庸,無法逾越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所確定的“法定知識”的大框框,至于“生創知識”,也就是學生的自主發現,在帶有強烈應試味道的考試中難以有一席之地。這些現象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考試運行管理方式的程式化。這方面人們一致的批評是,由于追求管理的便捷與效率,長期以來,高校的考試形式和方法往往以閉卷考試為主,其他方式少;偏重理論、忽視技能操作和實踐應用;看重標準化,忽視個性差異;甚至命題過程也機械套用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使用如雙向細目表將知識進行了精細分割;追求評分標準的精確化、目標唯量化等,導致學生厭考、懼考、甚至厭學。另外,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高校中的考試多數集中在期末,多數學科沒有期中考試。很少有教師主動將考試結果是否應符合教學與培養目標的情況反饋給學生,出于評估工作的需要所做的試卷分析等“事后”工作其實也往往流于形式。教學管理部門組織考試關心的是考試秩序的規范、考試結果作為學籍管理的依據,試卷的抽查關注的也只是試卷形式的規范,而很少將對各門課程考試情況的分析與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起來。
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弊端的應對措施
更新考試觀念,樹立科學的考試功能觀。要認識到,考試既是一種教育評價的工具也應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高校學業考試不僅可以考察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還應有利于全面評價和改進教學質量,不能停留在片面評定學生優劣的工具性水平上。不能把考試當成教學的目的,或濫用考試的作用。要科學分析考試成績所反映出的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與能力發展程度。必須正確處理好考試成績與評優、評獎之間的聯系,優秀與否應由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來決定,而不能僅根據一兩次的學業考試成績來決定。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夠站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高度要求自己,虛心學習各方面知識、踏實積累經驗。
變革考試內容,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考試的真正主體。要從“知識本位”的考試觀轉向“能力本位”、“創造本位”的考試觀,考試內容應當在考察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更注重考察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不應局限于課本和教學大綱,要注重考察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心理素質與學科素養。考試內容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書本的“法定知識”,要能夠給教師的“師定知識”、“師創知識”和學生的“生創知識”以必要的空間。
變革考試形式,實現考試方式的多元化、彈性化。一是要從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出發,打破考試模式的單一化局面。將閉卷考試開卷、半開卷考試合理結合;注意考試具體方式如筆試、口試、答辯方式、課程論文等的有機結合;注重理論考試、技能考核、操作實踐、成果交流等的有機結合;注意終結性期末考試,平時形成性考試的結合,有效發揮考試的診斷、調節、激勵作用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在思維、實際操作、應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此外,還應重視建立科學命題制度、采用科學評分制度、合理實行教考分離、加強試題庫建設、建立靈活的信息反饋系統等。
總之,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呼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高校考試制度應主動推進變革,以順應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注釋
①王金蘭,傅國華:“高校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初探”,《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②秦臻:“大學考試制度芻議”,《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9年第2期。
③④張人杰主編:《大教育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6頁。
⑤⑧孫銀蓮:“高校考試制度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第2期。
⑥龔孝華:“教育評價中管理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傾向及其批判”,《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7期。
⑦高娃等:“高校考試制度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