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是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正常有序發展的現實需要。借鑒國內外相關理論模型,結合問卷調查,對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加強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培訓的同時,留學生管理者要改進工作態度,提高工作計劃性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關鍵詞】留學生 跨文化溝通 效果評估 評價模式 對策研究
導 言
在來華留學生事業大發展背景下,從管理科學層面對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從技術規范的角度減少不同文化與價值的沖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是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正常有序發展的現實需要。本文借鑒了相關溝通過程模式圖,以期分析留學生跨文化溝通過程中的各相關因素。
從相關理論模型來看,溝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包含發送者、接收者、信息、渠道、反饋及貫穿這些因素的噪音。留學生跨文化溝通作為一個具體而微的溝通問題,同樣也包含這些因素,但因文化背景因素又另有特點。高校管理者與留學生之間的跨文化溝通過程所包括的主要因素有:高校管理者、留學生、信息、傳遞渠道、編解碼過程、噪聲(文化背景、外部環境、個性心理等)。建立相應的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有助于明確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明晰各因素間的作用機理。
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的構建
問卷設計與抽樣。采取開放式問卷,對J大學14名本科留學生進行調查,請他們就10個方面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在收回的14份有效問卷中對留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和匯總。
調查過程中,假定語言的工具性障礙已經消除,對留學生跨文化溝通過程一般模式圖中的噪音、信息傳遞、渠道三個要素進行分解,借鑒相關的留學生管理效果評價指標體系與關系模式,從管理者角度探討信息發出到反饋過程中,是否達到了管理者所期望的溝通效果。參考管理學中的溝通理論、教育部留學生管理評估指標體系以及相關關系模式,嘗試建構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
本研究設定,管理者跨文化溝通的態度、技能以及留學生文化背景都與留學生跨文化溝通行為存在某種互動關系。將留學生跨文化溝通行為視為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的外在衡量指標,管理者與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好壞在留學生的行為中會有所表現。管理者溝通的意愿,對溝通的重視度,處事公正、沒有偏見,愿意傾聽,管理措施不隨意等5個因素在本研究中歸為管理者跨文化溝通態度的衡量指標。管理者溝通有計劃,溝通信息明確,溝通渠道多樣,溝通頻度,管理者對異域文化的感知等5個因素歸為管理者跨文化溝通技能的衡量指標。因所調查留學生基本有宗教信仰,故將宗教信仰視為留學生文化背景的影響指標。
評價模式指標權重分析。對于專家所作的指標權重結果,本文采用AHP層次分析法①,對某位專家對溝通態度的指標權重進行分析。查表得到五階矩陣的R.I.=1.12,則:C.R.=C.I./R.I.=0.041<0.1,即可認為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同理求得其它判斷矩陣的權重向量,部分問卷C.R.>0.1,另有一份問卷的C.R<0,均作為一致性不可接受者。剔除這些不符合要求的向量,對符合要求的向量計算其權重平均數,并做歸一化運算。
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的分析
問卷制定依據與樣本分析。本文以J大學留學生為實證研究對象,首先,利用Likert量表法,請J大學的留學生根據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對其與大學之間的跨文化溝通效果進行評估,運用SPSS軟件,對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各要素信度與效度、關系加以分析。
為驗證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評價模式,本文根據有關理論制訂了相關調查問卷。②③問卷以溝通態度和溝通技能為考察維度,將溝通態度分為溝通意愿、重視程度、處事公正性、傾聽和溝通穩定性五個二級指標,將溝通技能分為溝通計劃性、信息明確性、渠道多樣性、溝通頻率和文化感知五個二級指標,考察不同性別、國籍、專業和宗教信仰的留學生在跨文化溝通方面的情況。問卷采用Likert五級量表方式,從完全不贊同到完全贊同,分別賦值1到5。
信度與效度分析。采用SPSS12.0軟件,對溝通態度和溝通技能的十項二級指標作信度分析,得知整體信度Alpha值為0.837,說明問卷的整體信度相當好。前九項均對問卷的整體信度有貢獻,但“文化感知”項對整體信度的提升有負面影響,說明該項在整體問卷設計中確實是一個難點。
對十項二級指標結果作結構效度與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問卷整體KMO值達到0.863,說明結構效度相當好;在十個二級指標中,第一項因子中的載荷高于0.5的達到7項,說明問卷各項指標高度相關,難以提取主成分因素。
計算十項指標的平均數、方差與差異系數以及各指標的離散程度分析的“平均數”項可知,留學生對J大校方的溝通行為整體滿意度不高,多數指標的平均評價均達不到“一般”水平?!皽贤ㄒ庠浮薄ⅰ皽贤ㄓ媱澬浴焙汀拔幕兄钡梅衷凇耙话恪痹u價水平上下,“傾聽”得分較低,而“重視程度”項得分尤其偏低。
評價模式分析。根據評價架構指標權重分析得到的權重系數,溝通態度和溝通技能均可表征為1至5之間的數值。為分析“溝通態度”與“溝通技能”的相關性,對兩者做Pearson相關檢驗,結果表明,溝通態度與溝通技能高度相關。這說明跨文化溝通中將影響溝通效果的因素劃分為態度與技能是比較合理的,“態度是關于主體的信仰、對它的感受以及對它任何行為傾向的聯合”④,薩默瓦和波特在其專著《跨文化傳播》中提出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通過技能培訓加以改進和提高,其依據是三點假設:“一、大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二、人們有選擇的自由;三、交流行為影響著其他人”⑤,筆者認為他們所說的前兩點事實上都受個體態度驅動,而第三點則是態度與技能的綜合結果。溝通態度與溝通技能的相關性分析也證明了筆者的劃分是恰當的。
對十項指標作Pearson相關檢驗,結果表明,在關于溝通態度與溝通技能的十個二級指標中,除“文化感知”項以外,其余各項之間存在著較多的相關關系。
留學生跨文化溝通效果對策研究
留學生對管理者的“溝通意愿”、“溝通計劃性”和“文化感知”評分偏低,說明留學生管理者需要改進工作態度,提高工作計劃性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留學生對管理者“重視程度”評分最低,表明留學生有相當嚴重的層級觀念,同時也說明大學留學生管理領導需改變工作態度。留學生對“重視程度”、“溝通頻率”和“傾聽”的看法存在較多分歧,說明留學生管理者需要著力從這三點加強和改善溝通。不同留學生在“處事公正性”和“信息明確性”兩項上意見趨于一致,但評價一般,說明留學生管理者在法規法紀的宣傳、執行方面沒有大的偏差,但仍需改善。留學生對“傾聽”相當重視,說明留學生管理者要重視“傾聽”的作用,同留學生多加溝通。
研究中發現留學生管理專家對評估指標重要性的認識與留學生的認識存在很大差異,在各指標的離散程度分析中,我們發現留學生對重視程度、溝通頻率、傾聽、溝通意愿的感知更敏銳復雜,尤其是有3個指標屬于溝通態度。而在問卷中,留學生認為影響溝通效果的因素包括能否與領導直接溝通、傾聽、是否尊重留學生、是否清晰告知規則、規則變動是否提前與留學生交流。研究表明留學生對傾聽、溝通頻率非常重視。
交流是建立在溝通基礎之上,沒有良好的溝通就談不上交流。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將自身特有文化交換給對方的過程,但這些詞語更多的表述了文化間的交流,更過的含有不同文化之間比較的意味,其核心是顯示異文化的存在;跨文化溝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信息連接的過程,這種信息的連接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傳遞的過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對信息的理解存在差異的過程中彼此影響,溝通者相互之間不存在文化地位比較的意味,其核心是在求同的前提下存異。
我們應加強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訓,在留學生入學時應強化中國概況的學習和漢語會話能力的鍛煉,建立較完善的留學生文化適應機制,加強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自我提升的引導,加強對相關留學生國家文化的研究,采取文化融合或共存的策略來有效地實施留學生跨文化溝通與管理。(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注釋
①韓利,梅強:“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分析與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年第7卷第14期,第86~89頁。
?、趨鞘缬?,陳瑞和:“非營利組織之活動訊息溝通與效果評估關系模式”,《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2008年第1卷第11期,第28~32頁。
?、蹢钴娂t:《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第59~67頁。
④⑤[美]薩默瓦·波特:《跨文化傳播》,閔惠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4、3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