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群體已成為接受當代高校教育的主體,準確掌握“90后”大學生特點,了解其內心世界,對其生活和學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居住地、是否接受過生命教育、身體健康狀況、家庭氛圍、人際關系等對個體生命意義感影響顯著,而性別差異和有無宗教信仰對生命意義感影響不大。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生命意義感 影響因素 教育
“90后”群體已經成為接受當代高校教育的主體。準確掌握“90后”大學生特點,了解其內心世界,對于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危機事件不斷出現,許多問題的出現都源于生命意義缺失(見李旭、劉明娟等人的研究)。①②眾多研究探討了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年齡、學校類別、家庭氛圍、人際關系、自身健康狀況、宗教信仰、學業成績等;但沒有針對“90后”的專門研究。本文擬對“90后”新生的生命意義感狀況進行調查,并從性別、健康狀況、宗教信仰、學業成績、家庭氛圍、人際關系、談論死亡的情況、是否接受過生命教育這幾個方面探討影響“90后”新生生命意義感的因素。
問卷調研
調查方式:問卷。本研究采用何英奇編制的《生命態度剖面圖》。③量表包括39道題,采取Likert5級記分制,得分越高,代表其生命意義感越好。《生命態度剖面圖》包括六個因素:求意義的意志、存在盈實(無挫折感)、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難接納、死亡接納。這六個因素可經過第二層因素分析抽出兩個高層因素:“生命意義的追尋與肯定”和“存在的超越”。經對臺灣地區大學生的測試,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量表重測信度達到0.85,內容效度和構念效度良好,有一定預測效度。國內也有學者將這一量表應用在研究上,如賈林祥。④
被試。本研究被試為隨機抽取的北京某高校兩個學院的大一新生,共635人。問卷測試以網絡方式進行,最終有效問卷604份,有效率95.2%,其中:男生412人,占68.2%,女生192人,占31.8%;農村186,占30.8%,城市418,占69.2%;獨生子女349人,57.8%,非獨生子女255人,占42.2%;73人(12.1%)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531人家庭完整,占87.9%。被試平均年齡:18.68±1.425。
統計分析。測試結果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處理,主要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調研結果
“90后”新生生命意義感整體狀況。結果顯示,“90后”大一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整體狀況為: +SD=139.14±14.38。各因素得分分別為:求意義的意志: +SD=38.44±4.53,存在盈實: +SD=22.83±7.27,生命目的: +SD=15.49±2.85,生命控制: +SD=29.08±3.57,苦難接納: +SD=21.45±2.8,死亡接納: +SD=8.92±3.62;超高層因素得分為:生命意義的追尋為 +SD=104.45±12.17,存在超越為 +SD=31.75±9.95。
“90后”新生人口統計學特征對其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由結果可知,“90后”新生不同性別在生命意義感總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男+SD=150.88±17.26, 女+SD=150.32±17.52,F=0.105,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 城市+SD=149.55±18.22; 農村+SD=153.30±14.87;F=9.342,P<0.05)、是否接受過生命教育( 接受+SD=157.10±17.822;
未接受+SD=149.69±17.05;F=0.403,P<0.05)對其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影響;是否有宗教信仰對生命意義感影響不顯著( 有+SD=146.98±19.36; 無+SD=151.31±16.92,F=3.896,p>0.05)。
不同健康狀況、家庭氣氛、人際關系、家中談論死亡的情況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健康狀況的“90后”新生在生命意義感上存在顯著差異(F=24.815,P<0.01),其中健康良好的學生生命意義感得分高于健康狀況差和普通的學生,健康狀況普通的學生又好于健康狀況差的學生。統計顯示在家中談論死亡的不同情況對于生命意義感有影響。家中從不談論死亡、回避談論死亡及坦然談論死亡這三組學生在生命意義感上存在顯著差異(F=6.034,p<0.05),坦然談論死亡組生命意義感得分高于其余兩組,并且達到顯著。不同家庭氣氛和人際關系差異都對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影響。比較結果顯示,融洽組得分高于普通組,且達到顯著,即家庭氣氛融洽的“90后”新生生命意義感得分高于家庭氣氛普通的學生,人際關系融洽的“90后”新生生命意義感高于人際關系普通的學生。
結果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90后”新生生命意義感狀況處于正常水平,與國內使用同一量表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從不同人口學因素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來看,男女生在生命意義感總分上不存在性別差異,但在生命意義感的“生命目的”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優于女生,這一結果和李旭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他們的研究發現男女生在生命意義感總分上沒有差異,只是在自主感和逃避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優于女生。關于性別在生命意義感上的差異研究,一直沒有統一的結果,這可能與樣本和問卷選擇有關。同時,研究還應考慮我國特殊國情。本研究被試成長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日漸普及的環境,獨生子女再加上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家庭和學校教育使得男女差異不斷弱化,造成男女生在很多方面無明顯性別差異,生命意義感就是其中之一。
城鄉差異。研究中發現家庭所在地的城鄉差異對于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影響,來自農村的學生比城市學生體驗到更高的生命意義感,這一結果與劉明娟、賈林祥的研究結果一致。來自農村的“90后”在生活中要獨立去完成很多事情,經歷了一定的生活歷練,追求生命意義的動機更強,改變生活的愿望更強烈,生活目的也更為明確,對自己的生命有更負責的態度。而城市的“90后”生長于優越的環境,許多事情都由父母包辦,沒有太多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生活目的模糊。
教育差異。數據分析顯示“是否接受過生命教育”對于生命意義感影響顯著,接受過此類教育的同學得分高,未接受的同學得分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⑤這一結果再次提示教育者,在大學生中積極地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同學們認識了解生命意義的內涵,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質,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信仰問題。本研究中宗教信仰對于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不明顯。這與邱哲宜的研究結果⑥不同,但與大陸的研究結果相同⑦。這也許與我國無神論教育有關,宗教信仰在青年中并不普及,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其它因素的影響。研究還探討了不同健康狀況、家庭氣氛、人際關系、家中談論死亡的情況對“90后”新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結果顯示個體健康狀況、家中談論死亡的狀況、家庭氣氛和人際關系融洽與否都對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影響。事后比較結果顯示,健康狀況良好的學生生命意義感得分高于健康狀況差和普通的學生,健康狀況普通的學生又好于健康狀況差的學生;坦然談論死亡組生命意義感得分高于其余兩組;在家庭氣氛和人際關系中融洽組均優于普通組。WHO定義的健康是“身心健康”,而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又是相互影響的。個體的健康狀況良好,對生命更有熱情,更能感知生活意義。而談論死亡的態度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也提醒我們,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要學會正視問題,遮遮掩掩的態度反而會讓學生產生誤解,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90后”新生的不同家庭氣氛和人際關系雖然對生命意義感有影響,但結果顯示只有融洽組優于普通組。這與以往的研究基本相同。⑧個體生長的氛圍和人際互動必然會影響生命的態度和目的。而融洽組與不融洽組,普通組與不融洽組并沒有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是樣本大小所致。在本次調查中,自訴自己家庭氣氛不融洽的有16人,占總數的2.6%,自訴自己人際關系不融洽的僅3人,占總人數的0.5%。
結 語
大一是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培養積極心態,確立生活目標的重要時期。建議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這一時期,加強對新生的生命教育,從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改變人際關系的角度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同時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視死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積極培養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促進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商務學院)
注釋
①李旭,盧勤:“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第18卷第10期,第1232~1235頁。
②劉明娟:《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調查與干預研究》,山西:山西大學,2009年。
③何英奇:“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制:信度與效度之研究“,《臺灣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35期,第71~94頁。
④賈林祥,石春:“307名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年29卷第5期,第420~421頁。
⑤盛正群:《大學生生命意義問卷修訂》,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⑥邱哲宜:《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系的研究》,臺灣:國立臺灣師范大學,2004年。
⑦張濤等:“城鄉大學生心理素質對比分析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年第12期,第430~433頁。
⑧陳秀云:《大學生個人生命意義感量表的編制及初步應用》,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