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閱讀文化的建設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又制約著閱讀文化建設的和諧精神、創新意識、教育環境和閱讀氛圍。因此,需要以建設和諧校園為中心、以確保讀者閱讀需求為基礎、以圖書館為載體、以節日文化為契機,為高校閱讀文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高校 閱讀文化 校園環境 建設措施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等,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目標,高校校園環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高校校園環境的變化,影響了大學生的閱讀觀念、閱讀需求、閱讀行為、閱讀心理、閱讀方式、閱讀內容等,對高校閱讀文化的建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所以,優良的校園環境,對于高校閱讀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校園環境的主要內容
閱讀與環境密切相關,任何閱讀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是閱讀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之一。①依據校園環境內涵的結構,可以劃分為物質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環境、人文精神環境三個方面。
物質文化環境。物質文化環境是指教育設施、學習設施、生活設施、文化設施等,②包括宿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社團活動場地等。物質文化環境是校園一切活動的物質保障,如宿舍是宿舍文化所在地,教室、實驗室是課堂文化、科研文化的場所,圖書館是閱讀的中心。
制度文化環境。制度環境是高校健康發展的中介,是高校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日益完善的各項管理措施、規則、制度、條例、方法等的總和,是校園環境建設的規則。目前,我國高校制度建設,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籍管理、課外活動管理、生活秩序和環境秩序、獎懲、思想教育等方面。③用既規范又約束的方式,科學的指導著師生的行為;同時,也以激勵的方式,對師生的行為起到鼓勵和限制的作用。
人文精神環境。高校人文精神指的是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指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史的沉淀、選擇、凝聚所形成的能夠體現高校獨特的辦學理念、個性氣質、精神風貌、道德水準和文化品位,并為學校師生員工所認同的一種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群體意識,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是校園環境的核心。良好的人文精神環境,對于師生的價值觀念、素質修養、行為取向、人格形成等,有著導向、鍛煉、修正、提高等的作用。
校園環境為閱讀文化建設提供了保障。良好的校園環境一方面可以為閱讀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另一方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人文精神對閱讀文化建設提供了價值導向,可以為閱讀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觀和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
校園環境對閱讀文化建設的作用
為閱讀文化建設奠定一個和諧的環境。和諧校園環境是閱讀文化建設的宏觀需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作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文化建設,也需要環境和諧。我國高校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應該把構建和諧環境放在高校建設的突出位置。和諧環境主要包括思想認識上要統一,組織工作上要協調,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上要一致。多元化和全球化是當代高校的時代特點,對于各種思潮,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放在閱讀文化建設的首要位置,在這個前提下,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為閱讀文化建設創造一個創新的環境。創新環境是閱讀文化建設的內涵需求。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精神體現,作為傳播知識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高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是校園環境建設的現實而緊迫的課題,對具有時代性特征的閱讀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閱讀文化建設正處在轉型期,傳統的閱讀觀念正在被超越,新的觀念尚未形成,各種閱讀思潮在讀者中產生,讀者閱讀目標功利化,閱讀內容選擇大眾化,閱讀方式娛樂化,閱讀載體的多樣化等等,都需要用創新的思想研究,用創新的方法構建新的閱讀文化,用創新的觀念引導讀者。在“重理輕文”的傳統的學科價值觀念影響下,閱讀文化的建設更需要創新環境,通過創新思想、創新精神,培育創新型人才。
為閱讀文化建設提供一個教育的環境。良好的教育環境是閱讀文化建設的基礎需求。教育環境這里指的是課堂教育環境,是指學校制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以及教學過程的總和,是高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包括教風和學風兩大部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學習品質、思維方式、學習觀念、學習精神、學習心理、學習態度等,是形成優良教育環境的重要因素。已經形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不僅影響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也會體現在課余學習和生活之中,影響到高校的閱讀觀念、閱讀行為、閱讀習慣、閱讀思維等的形成和發展。所以,要大力建設教育環境,一方面要繼續加強課堂專業教育,另一方面,要有選擇地將經典名著引入課堂教育,使學生較為系統地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
為閱讀文化建設營造一個閱讀的環境。閱讀環境指的是高校的閱讀氛圍。良好的閱讀環境是閱讀文化建設的直接需求,包括積極上進的閱讀態度,健康的閱讀內容,良好的閱讀行為,較強的閱讀能力等。所以,高校要營造一個濃厚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由于時代文化對高校文化的影響,以“讀屏時代”、“讀圖時代”為主要閱讀方式“視覺文化”、“網絡文化”在高校甚為流行,大學生除了功利性閱讀、娛樂化閱讀之外,閱讀的興趣在不斷降低,閱讀量不斷下降。所以,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用主流文化引導大學生閱讀傾向,已經是閱讀文化建設的直接需求。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強閱讀宣傳,開展讀書活動,進行閱讀輔導,鼓勵大學生讀書,為閱讀文化的建設,建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為高校閱讀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以建設和諧校園為中心。校園環境建設是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龐大工程,高校各個部門要通力合作,在閱讀文化所需環境建設的有關精神指導下,大學領導要高度重視,形成制度,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各司其責,強化建設措施。后勤部門要根據閱讀文化建設的需求,不斷加強校園的基本物質建設和人文景觀的建設、維護。教學部門要根據社會需要,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以確保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圖書資料部門要加大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以滿足讀者日益擴大的文獻需求。宣傳部門要做好校風宣傳,樹立大學精神典范。學生工作部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和其他文體活動,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確保讀者閱讀需求為基礎。閱讀是大學生的重要任務和學習內容,滿足閱讀需求是高校人文環境建設的基礎。閱讀需求包括知識、思想和審美三大支柱,追求思想、知識、美感、刺激、休閑、信息等六個層次。所以,要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的熱點和難點,以及閱讀需求存在的問題,就要保證了解渠道和滿足渠道的暢通,通過調查問卷、座談、閱讀觀察和閱讀統計、個別了解等,從多個角度了解讀者閱讀需求,掌握閱讀動態,保障合理的閱讀需求得到滿足。滿足需求的渠道暢通,需要從“一個中心,兩個輔助”入手。一個中心是確保圖書館為信息和文化中心,加強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及其數字化建設,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二個輔助是各部門文獻資料向學生開放,滿足讀者專業閱讀需求;在學生生活區開辟閱覽室,滿足學生休閑閱讀和娛樂閱讀。建成一個文獻資料的從時間到空間,從物理存在到虛擬的多方位的立體保障渠道和閱讀環境。
以圖書館為載體。閱讀文化建設應該以圖書館為載體。《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指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工作是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其水平是學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高校圖書館的性質,決定了其在高校的閱讀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因為它是大學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大學生學習和閱讀的主要場所,是信息素養和閱讀教育的主導者。所以,高校閱讀文化建設應該以圖書館為載體。
以節日文化為契機。節日文化是高校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蘊涵著深厚歷史積淀的人文精神,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在高校環境中,國內外節日文化相互滲透,成為高校人文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要以節日文化為契機,充分利用和挖掘節日文化的活動特點,推進大學人文精神建設,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品質,積極推進高校人文環境建設。(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圖書館;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大學校園閱讀文化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0BZH004)
注釋
①李鐵范,王建軍:“論校園閱讀文化建設”《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8年第10期。
②李廣建:《大學生導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第37頁。
③宋德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