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社會新興階層通過在政府中任職而進入統治集團,形成由國家封授的官僚貴族,從而改變了貴族的構成和性質。因此,部分舊貴族的衰落并非意味著貴族的整體消失,貴族作為統治階層與國家保持更緊密的關系,新舊貴族之間圍繞國家權力所展開的利益沖突成為影響西歐政治結構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中世紀 西歐 貴族 國家權力 政治結構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中世紀晚期西歐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由市民主導的城市統治了貴族生活的鄉村。①但是,領主權力的喪失并不意味著貴族的衰落,適應市場經濟活動的領主和購得土地的市民成為新貴族集團的后備力量。②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分工不斷深化,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形成,原先領主個人的統治權逐漸由政府接管。③此后,貴族的構成和性質取決于國家的發展。
官僚貴族的形成
經濟變革并未導致貴族的整體衰落,而是加劇了其內部分化。一部分貴族在經濟變遷中適應了社會轉型的要求,而那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貴族則被淘汰,代之以新的貴族成員。④雖然一些貴族在出售自己的土地,但還有很多人從穩步上升的地租中獲利。⑤此外,與其他富裕階層一樣,某些貴族通過購買或交換土地建立起大地產。⑥或者,很多貴族將自己掌握的經濟資源投放到市場中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⑦與此同時,階層流動使得新興階層可以通過購買土地而過上貴族的生活。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之間,整個歐洲處于社會地位急劇變動的時期,商人出身的資產階級自動晉升到當時社會的上層。經濟的活躍使商人積累財富的速度大大加快,從而為他們社會地位的提高打開了方便之門。⑧
中世紀晚期,獲得貴族地位的更重要途徑是靠近國王,取得國家權力的認可。西歐各地的政治動蕩和戰爭為社會地位的迅速變動提供了有利環境,君王們熱衷于通過提升忠心的盡職者來填補舊貴族的位置。很多人通過正式的王室許可證來獲得貴族地位,官吏階層成為構成貴族的主要來源。因此,14、15世紀出現了大量社會地位快速上升的例子。⑨例如,博林家族在英王亨利八世時代的升遷就是一個在三代之內從商人上升到貴族社會頂層的事例。⑩與此同時,精通法律的人士開始作為顧問出現在國王的身邊。到15世紀,巴黎高等法院中的官吏階層通常由出身低微的人充任,他們的家族已經在法律、行政、商業等方面獲得成功。很多事例表明,大量新興富裕階層通過在政府中任職而成為國家權力擴張的獲益者。{11}新貴族對國家的依賴可以通過其收入結構反映出來:貴族的地位越高,其收入中來自國家的部分就越多,這幾乎成為新貴族的一條普遍規律。例如,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安東尼奧·德·查班尼斯擔任大統帥一職的年收入為2.5萬里弗爾,而他個人財產收入才有1萬里弗爾。{12}貴族收入嚴重依賴官職這一事實說明國家為新興階層提供了更大規模的政治和經濟機遇,進入國家統治集團的新興階層更有權勢也更加富有。
不斷增長的權力深刻地改變著貴族的性質及其地位。在采邑制衰落的時代,封臣制和采邑都不能提供貴族的定義,貴族現在由國家提供的一套復雜的標準所界定。{13}國家授封貴族的作法,實際上剝奪了中世紀早期血緣貴族的獨立地位,此后貴族成為國家法律正式確認的等級,貴族的統治權力來自于國家所授予的諸如稅收減免以及出席議會的特權,官僚貴族的地位得到國家權力的保障。{14}因此,到中世紀晚期,在國家政府中獲得高官厚祿而不是擺脫政府體系在社會精英中成為主流趨勢。貴族內部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個不同于中世紀早期封建貴族的官僚貴族集團建立起來,他們與國家的關系更為密切,既掌握大量土地又占據政府官職。官僚貴族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官吏階層的集體利益,他們獲得了進一步鞏固自身地位的機會。但是,大量資深官吏在某個部門長期任職很容易形成部門利益集團。因此,官僚貴族越是依賴國家權力維持自己的地位,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圍繞國家權力的爭奪越激烈。
圍繞國家權力的派系斗爭
庇護關系的形成是貴族之間矛盾激化的體現。14世紀后期普遍的趨勢是出現了所謂的“新封建主義”(new feudalism),與采邑制有所不同,這個新社會組織形式的特征是“契約制”(indenture system)。{15}受庇護者(client)不再向保護人(patron)宣誓效忠,而保護人也不再向受庇護者提供采邑,取而代之的是根據合同規定的、定期的貨幣支付。所以,將雙方連接在一起的不是有約束力的誓言,而是彼此的利益。{16}“新封建主義”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發展6ccebf43274670ae7202354df18892e0需要,既滿足了國王和大貴族對軍隊的需要,又滿足了大批渴望晉升的人對權勢和機會的需要。
以貴族為核心的庇護關系是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團的基礎。首先,作為貴族享有很多好處,最重要的是享有免稅的特權。{17}貴族所享有的種種特權是導致社會各個階層向貴族靠攏的重要原因。其次,“新封建主義”用貨幣關系取代了以土地為核心的人身依附關系。在庇護關系中,衰落中的小貴族通過某種個人聯系參與到了分享國家權力和資源的體系中來。他們通過為領主服務而獲得提升機會,可以進入王室的官吏階層。
圍繞某個大貴族形成一個利益集團,貴族通過操控利益集團而影響國家事務。在英格蘭,到1327年,議會已采用兩院制結構。大貴族憑借著等級權利而在上院單獨召集會議。每個郡的兩名騎士和每個城市的兩名市民一起在下院會晤。下院中的很多成員都是上院中大貴族的受庇護者,后者因而在事實上主導了下院。即便騎士與市民坐在一起開會,騎士也會經常在議會召開期間與他們的庇護人協商。{18}在16世紀后期的法蘭西,像吉斯公爵這樣的大貴族努力培養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其效忠,因此他們可以在巴黎和其他城市動員數以千計的支持者與國王進行對抗,這表明大貴族在城市政治中具有重要影響力。{19}
結 論
到15、16世紀,庇護制與官職的出售和世襲化一起將利益集團的競爭演變為爭奪國家權力的派系斗爭。國家本身為利益集團互相攻擊提供了便利條件,政府成為利益集團手中的工具。盡管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和陰謀削弱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但他們絕沒有企圖摧毀現存的制度。因為國家已經成為權力和財富的惟一來源,此時的政治博弈不是創建新的政府,而是力爭控制政府,從而利用政府滿足自己的私利。因此,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存在一種矛盾性,雖然行政機構穩步確立起來,但它成為豪門顯貴鉆營的戰利品,這些人統治著由低級貴族組成的寄生門客,為爭奪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而勾心斗角。貴族家族滲入到國家機構中并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庇護網,豪門之間的派系斗爭常常充斥于政治舞臺。法國的吉斯家族、蒙莫朗西家族、波旁家族之間的斗爭就是利益集團爭奪國家權力的表現。{20}(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度一般項目《西歐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演變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9YJA770048)
注釋
①Ronald G.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