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荻生徂徠的思想涉及范圍很廣,包括文學、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對當代和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徂徠學”站在客觀主義的立場,以古文辭的方法論批判朱子學的性理學說,極大地推動了儒學思想的傳播。其“‘四民’皆‘役人’”思想學說積極肯定了庶民的存在價值,對當時的民眾思想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荻生徂徠 儒學 四民 町人
儒學家荻生徂徠及其思想簡介
荻生徂徠(1666~1728年),江戶(今東京)人,名雙送,字茂卿,號徂徠,因是古代大貴族物部氏后裔,所以又自稱物茂卿。父親是一名藩醫,因事獲罪,被流放到上總國(今日本千葉縣)一個貧窮的漁村。徂徠自14歲至25歲跟隨父親流落了13年,在艱難歲月中專心研讀父親帶來的儒學書籍,也就是在這十多年流放式的生活中,徂徠深深地了解到民間的疾苦以及風土人情,對其日后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5歲的時候,父親無罪獲赦,徂徠也跟著父親回到江戶,自己開設私塾講授儒學。30歲被召為網吉將軍的寵臣柳澤吉保德的幕僚,為幕府政客講授儒學,出謀獻策。①
徂徠一生著書甚多,涉及的面也很廣,構成“徂徠學”核心的著作有《辯道》、《辨名》《論語徵》以及《學則》等,晚年完成了其經世論《太平策》《政談》等。其思想核心主要是創立了“徂徠學”,以古文辭學的方法論對朱子學的性理學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首先,徂徠否定朱子學的“窮理學說”,認為“理”,是不能窮盡的;其次,徂徠認為,所謂的“道”是“先王之道”,是先王為了安天下而制作的“作品”,并非天地自然的產物。同時,徂徠認為,要真正理解先王所制定的“道”的真正意義,必須正確解讀由圣人孔子所著《六經》,因為《六經》寫實性地記載了先王的真實事跡及思想,只有通過《六經》才能獲得先王之道。而要讀懂《六經》,必須掌握《六經》所使用的文體即古文辭,必須用中國古文辭讀《六經》才能真正理解先王的思想內涵。后世儒者特別是宋儒學者所詮釋的《四書五經》,都加入了他們自己的主觀意志,偏離了先王的本意。徂徠站在客觀主義的立場,通過古文辭的方法論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朱子學說的概念化、道學化進行了激烈地批判。②徂徠的思想對當代以及后世,尤其是日本國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徂徠的“‘四民’皆‘役人’”論
荻生徂徠的思想,最根本的是否定朱子學的“窮理學說”。徂徠承認,“理”存在于自然界萬物之中,但“理”卻是“無標準之物”,即“理”只不過是人們的主觀判斷,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判斷標準,不同的世界觀,因此,“理”是不能窮盡的。③基于這個理論,徂徠認為,世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由無限多復雜多樣的“活”的個體所構成的。構成日本社會的“士農工商”即“四民”各自承擔著各自的職責:農民耕種養活世界,工人制作家用供世界之用,商人往來于世界人之間幫助流通,士則治亂安天下。各階層之人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士農工商缺一不可。為此“四民”應該“相親、相愛、相生、相承、相輔、相養、相匡、相救”,才能構成一個合理的社會。徂徠把君主比喻為父母,“四民”皆為幫助君主安天下的“役人”,因此,不管是哪個階級,都對社會有用。也就是說,“四民”不是對立存在的階級,而都是輔佐君主的“役人”,因此,每個階級的人均是有用之人,人們應該揚長避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為社會有用的人。而發現人才啟用人才是為政者的責任,為政者應該不拘一格,從庶民階層當中選拔錄用有用的人才。④
徂徠不但明確了君主的職責,也明確了“四民”的職責。在將“四民”等級身份合理化的同時,積極地肯定了“四民”的存在價值。在身份等級極其森嚴的近世,庶民往往被視為“賤民”,受到武士階層的歧視和欺壓。而徂徠的“‘四民’皆‘役人’論”卻積極地肯定了庶民的存在價值,這對于當時的思想形態,可以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沖擊,起著積極的作用。為此,“徂徠學”深受庶民階級的歡迎,其《學則》、《辯道》、《辨明》、《論語徵》等著作推出之后,迅速在日本掀起一股“徂徠熱”。人們紛紛購書研讀儒學文化,或上藩校或上私塾,藩校和私塾的數量空前增加,書籍的印刷和出版也空前繁盛。據統計,江戶時期書籍的出版數目,經過日本元綠、享保時期及至1800年到達最高峰。以“徂徠學”的傳播為媒介,原來只在少數武士階層間傳播的日本儒學文化得以在全國大眾范圍廣泛流傳。⑤
徂徠的“町人”觀
“町人”崛起。“町人”是日本近世對商工業者的稱謂。荻生徂徠生活的17世紀后半葉至18世紀前葉(寬文~享保時代)期間,日本經歷了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貨幣經濟不僅在城市得到迅速的發展,也滲透到農村。農村的發展提高了城市的消費水平,促進了手工業以及商業的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商品需求的激增,又反過來促進貨幣經濟、運輸以及商品流通等的快速發展,隨著貨幣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業繁榮,“町人”崛起,社會治安混亂,幕府的統治受到嚴重的威脅。⑥元綠時期以后,社會矛盾越發加劇,武士階級的財政困難越發嚴重。
“武士土著制”。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幕府再三頒布“節約令”,然而收效甚微,最后不得不推出“貨幣改鑄令”,將原貨幣價面值提高而金銀含量降低,試圖通過改變金銀的比例、提高幣面值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其結果不言而喻,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得通貨膨脹更為嚴重,町人越來越富裕,武士越來越貧困,社會矛盾越發加劇,幕府的財政困難越發嚴重。
對此,當時的大多數學者均把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歸咎于武士階級生活的奢侈浪費。徂徠則把原因歸納為三個方面:生產成本過高;消費需求增加;“町人”經濟獨占。徂徠認為,“町人”唯利是圖,一本萬利,是他們共同地把商品的價格提高而導致物價飛漲。因此,要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維持以武士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必須實行“武士土著制”。⑦“土著制”即是讓武士結束寄居生活,從城市解散回到原屬藩地,按級別分配田地,重新回到原來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徂徠認為,只有實行“土著制”,才能把武士階級從經濟困苦的境地中解救出來,社會才會安定發展。徂徠意識到,伴隨著貨幣經濟的發展,武士的權威以及地位大有被“町人”取而代之的可能,幕府政權的持續性也將受到威脅。“武士土著制”的目的是要把武士從經濟困境中解救出來,抑制“町人”的專橫,維護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
徂徠的以武士為中心的思想在其晚年所著的《政談》中表現無遺。他指出,“武士應該是社會的主人,處于統治地位,‘町人’只能是客人,處于被統治的地位,而今‘町人’獨占了經濟市場,武士階級卻過著窮困的生活,是賓主顛倒的現象”,⑧因此提倡廢除貨幣經濟,壓制“町人”,制止“町人”獨占市場。徂徠的“町人”觀充分地體現了其復古思想以及以武士為中心的封建思想。
結 語
綜上所述,徂徠的“四民”皆‘役人”的思想指出了“四民”不是對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每個人都是君主的“役人”,都對社會有用,積極地肯定了各個階級的存在價值,對民眾尤其是庶民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其貨幣經濟批判以及“町人”觀卻把武士和庶民嚴格地區分開來,認為武士是主人,社會應該由武士來統治,庶民是客人,只能處于被統治的地位,又充分地反應了他根深蒂固的上下尊卑的身份等級思想。
徂徠的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其實并不矛盾。徂徠在《辯道》中有這樣的描述:“世界由士農工商四民構成,這是古圣人制定的制度……農民耕種養活世界;工人制作家用供世界之用;商人往來于世界人之間幫助流通;士則治亂安天下。各階層之人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士農工商缺一而不可也。”⑨在這里,徂徠明確地規定了“四民”的職責,認為等級制度是圣人所規定的制度,遵守其制度是天經地義的。其中,武士階級是統治階級,庶民則是被統治的階級,必須嚴格遵守。雖然他肯定了庶民的存在價值,但前提條件建立在維護以武士為中心的幕府社會。而貨幣經濟批判以及“町人”觀并非否定庶民的存在價值,而是要維護武士的權威與統治地位,維護森嚴的身份等級制度以鞏固幕府的統治。
日本中世尤其是近世以后,思想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近世江戶時代是日本思想成熟的時代,而儒學思想是這一時代日本學術界以及思想界的主導思想,作為儒學家的徂徠,自然也不例外。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嚴格的“士農工商”等級區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仕則優”、“商人重利輕別離”、“奸商小人”等話語充分地反映了以“士”為本位、嚴重歧視商人的社會現象。作為儒學家的徂徠,其重“士”輕“商”的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作者單位:玉林師范學院外語系)
注釋
①③⑤[日]吉川幸次郎,丸山真男:《日本思想史大系》,東京:巖波書店,1973年,第631、17、150頁。
②[日]辻本雅史:《近世教育思想史研究》,思文閣出版社,1990年,第17~18頁。
④⑦[日]野村兼太郎:《徂徠研究》,三井堂出版社,1937年,第106頁。
⑥[日]中村春作:“如何讀徂徠”,《江戶的思想》5號,東京:巖波書店,1996年,第38頁。
⑧[日]土屋喬雄:《日本經營理念史》,麗澤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53頁。
⑨[日]荻生徂徠:《徂徠先生答問書》,河出書房新社,1973年,第4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