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層居于社會發展的中間水平,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產階層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和發展,中產階層要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即對“地球社會”、“國家社會”和“生活社會”的共同責任。
中產階層的涵義
在邏輯上,我們討論中產階層的社會責任,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中產階層”、什么是“社會責任”以及“中產階層”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究竟什么是中產階級?哪些人屬于中產階級?至今沒有定論。幾年前,社會學家陸學藝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的《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報告》,將當代中國人口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引人矚目,但當時沒有提到“中產階級”這個詞。
經濟學家傾向把收入作為中產階層劃分的主要標準甚至是惟一可量化的標準。但即使以經濟收入為標準,也存在著判斷上的主觀性和劃分上的相對性。比如在美國,有人認為凡年均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的人群都屬于中產階級,以此標準衡量,美國95%以上的人都應該屬于中產階級。另有人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年均收入標準應該在4萬美元至25萬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區間的,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
社會學家主要是按職業來劃分的,比如國家管理者、私營企業主、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等都屬于中產。工人、農民中也有中產,比如中高級技師,他們是“藍領”里的“白領”。例如,陸學藝認為,中產階層分成了兩塊:一個是“老中產”,即有資產、能雇用人的,比如中小企業主、中小農場主;一個是“新中產”,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后,“白領”越來越多,他們是受雇于人的、拿工資的腦力勞動者。
中產階級或者中產階層屬于經濟社會學范疇,既要考慮收入所表征的經濟實力,也要考慮職業所賦予的社會聲望。按此雙重標準來衡量和劃分是相對客觀和全面的。根據社會經濟地位的綜合考量,中產階層居于社會發展的中間水平,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社會人口學的視野中,中產階層是一個在標準和規模上都變動不居的概念。上行或者下行的“社會流動”會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今天屬于中產階層,明日遭遇了破產、失業等困境,就可能馬上淪落為小產階層甚至是無產階層;今日是小產階層甚至是無產階層,奮發圖強,假以時日,也可能在明天登臨中產階層。在發達國家,一旦發生經濟危機,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中產階層就可能分化甚至衰落,人口在社會階層中會向下流動。
在中國,溫家寶總理關于“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的表述也讓人們對于這個新興階層的成長有了更多聯想和期待。發達工業化國家在經濟起飛時,也是中產階層大發展的黃金時期,表現為整個社會的職業日趨高級化,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據此有專家認為現在是中國中產階層發展的黃金時期。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似乎是中產階層不斷發展壯大的趨勢。
中產階層在社會責任的承擔中不可缺位,理應成為中流砥柱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產階層因為人口權重的不同和社會角色的差異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里,中產階層人數眾多、分布廣泛,具有人口上的權重力,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發揮著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但在一個欠發達的社會里,中產階層尚未發育成舉足輕重的社會力量,那就必然是空有其名,難有其實。社會學家指出,現代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人口的中層分布占據社會各階層的主流。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中產階層還沒完全壯大起來,以農民為主的小產階層還占據社會主流。定位在特定的歷史坐標,我們的思想才能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舉世矚目、可圈可點,社會階層在分化也在聚合。在我國,“中產階層”是一個學術概念,而非民間話語。在公民的意識和認識中,是不是躋身“中產”并不是那么要緊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政府和社會并沒有給予所謂的“中產階層”以明確對應的社會聲望和法律責任。社會意識是社會責任的先導,不在其位,焉有其責?沒有角色的社會定位,權利與義務必然模糊不清。正其名,方能明其實,然此正難矣。事實上,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是不是中產階層并沒有官方的標準,也缺乏文化的自覺。
“社會責任”是一個大概念。我們認為,社會責任與社會階層應該呈正相關關系,社會生態位越高,社會資源量越多,社會責任心應該越大,社會推動力也將越大。中產階層在道德和良知方面的貢獻并不亞于單純GDP的貢獻。我們討論頗具意義的“社會責任”話題,大可不必畫地為牢、固步自封。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所謂的社會責任也是雙向互動的體系,一方面我們要鼓勵中產階層多為社會進步做貢獻,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要保障中產階層的權益,防止向下的社會流動,鼓勵向上的社會流動,完善人口分布的社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均衡的發展。
沒有“良知良能”,就談不上“家園情懷”和“社會責任”。我們需要一顆“地球心”、“中國心”和“故鄉心”,需要感恩心、恭敬心和慈悲心。良知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根本善。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根于心,是君子本性。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中產階層和上等階層受大恩于社會,理應對這個社會的和諧和進步擔負起更大的責任,不忘感恩和回饋。扼要之,處在領導地位的中上階層需要思考和回答一個共同的問題:人在這個社會里應該如何處世和生活。拯救世道人心、推崇仁義禮智是中上階層的當然之責。
中產階層的三大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首先需要喚醒我們對不同層面社會的認識,特別是人類與家園關系的認識。我們認識中的“共同家園”有著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含義,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個概念:即地球家園、國家家園和生活家園。
我們要肩負起對“地球社會”的共同責任。每一個有不同國籍和不同文化的人類,都無法擺脫一個命運:地球是人類生息繁衍的唯一家園。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提出的最重要觀點是:地球是一個有機體,它的健康取決于它的各組成部分的健康。地球生態系統存在著一張巨大無形的因果網。人愛天,天愛人,敬天愛人也可作如是觀。過去我們常說“家國情懷”,這固然不錯,但人類需要更大的胸懷,要勇于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地球人。人類需要意識到我們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共同生活體”,最需要喚醒的是“共同責任感”。以人為敵、以鄰為壑是地球的大不幸。
地球正在積累巨大的生態失衡的能量,突出如大氣污染、溫室效應、邊界沖突等。地球病了,人能不病否?中國先賢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觀點啟示我們,地球的命運和人類的命運實際是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