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高校學生管理事務具有專業化、法制化、自主性及人性化特點。我國應在借鑒美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學生事務管理機制。要堅持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政治功能;努力完善學生事務管理的學科化進程;構建基于學生主體為主旨的工作體系;促進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法制化進程。
起源
梳理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300多年的脈絡,可獲知其歷經以下四個發展階段,并有相應的主導理論:萌芽期:“替代父母制”;發展期:“學生人事”理論;變革期:“學生服務”理論;新階段:“學生發展”理論。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理論誕生于殖民學院時期的“替代父母制”(In Loco Parents),即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宗教式、家長式的全面管理和約束。這是高度集權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1862年《莫里爾法案》(Morrill Act,也叫《贈地法》)頒布,600多所學院建立,學生數量激增,學校面臨學生來源復雜性、學生需求多樣性、學術研究與職業培養相結合等新問題。學生服務、咨詢和管理等工作相繼產生,學生事務管理專職人員出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學生人事工作”(Student Personal Work)理論成為主導。1904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爾斯·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學的第三職能——為社會提供直接的服務。1937年,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