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印同為新興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相同的任務和挑戰,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負有重要的歷史責任。因此,建設超越意識形態的、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印大同”,有其現實基礎和意義。中印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之上,求同存異、相互合作,不斷尋求發展中的共性和利益交叉點。
伴隨著中國和印度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特別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的優異表現,國內外一些專家和學者提出了21世紀將是“亞洲世紀”的論斷。其實,身為“金磚四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的確給世界帶來了不少驚喜和思考。中國和印度友誼源遠流長,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佛教文化的傳播,無不證明兩國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在近代前的多數時間里,中印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政治上是絕對的強國,在經濟上是世界經濟的“砥柱”。上世紀40年代末開始,兩國交往不斷加深,并最終在本世紀初建立起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從現實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印兩國將是今后一定時期內影響亞洲和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處理好兩國關系是一個現實課題。
“CHINDIA”的提出
基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增強,更多的人開始把中國和印度兩個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卻又存在差異的人口、經濟大國納入研究視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CHINDIA”被創造性地提出,并在研究和學術領域逐漸使用?!癈HINDIA”一詞的大意是對中國和印度的統稱,通常被譯為“中印大同”,它是基于歷史和現實性基礎,尋求兩國關系未來發展之路的探索。
“CHINDIA”一詞由杰倫·蘭密施(Jairam Ramesh)在《理解CHINDIA:關于中國與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一書中提出。杰倫·蘭密施是印度著名的經濟學家,曾任印度商務部部長等職。關于“CHINDIA”一詞,他這樣解釋到:“中印關系是一個豐富、久遠而又復雜的關系,我冒險用了CHINDIA(China+India的縮寫-譯者)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它。”①
詮釋“中印大同”
不容置疑,當今的中國和印度要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穩固的周邊外交關系,這是我們理解“中印大同”的重要前提。根據當前中印兩國現實,所謂“中印大同”應該是根據國際格局變化和利益的需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之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發展中大國,求同存異、相互合作,不斷尋求兩國發展中的共性和利益交互點,盡力減少摩擦和爭端,以理性、科學的方式和方法處理兩國間的分歧和矛盾,努力營造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的區域性、國家間的大環境,以期共同崛起。也有些學者認為,“中印大同”就是“中國—印度模式”。其實,根據兩國關系的發展軌跡和現狀,還不能認定存在一種成功的范例模式,因此,就現實而言,將“中印大同”理解為兩國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標更為合適。
關于“中印大同”,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兩國的外交、經濟關系,還應將文化交流、社會交流等多個領域涵蓋在內,因為不管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而言,中國和印度在多個領域都有相似性和交互性,兩國文化方面也有交融和匯通之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佛教文化的傳播和交融。
中國的穩定與發展符合印度的利益,印度的穩定和發展也符合中國的利益,兩國間的穩定與發展不僅符合雙邊利益,還符合全亞洲的利益,更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因此,中印關系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下進行的雙向的全方位交流,只有這樣,“中印大同”才有其實現的現實性基礎。
當然,也不能把“中印大同”簡單理解為一種同盟關系或者類似結盟的關系,因為中國和印度早就開始主導和推行“不結盟政策”,“CHINDIA”一詞本身也不包含這層含義,學術和研究領域中的“中印大同”應該理解為一種求同存異、超越雙方分歧、建立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一種交往方式,這與我國所提倡的“和諧外交”理念有相通之處。
“中印大同”:新詞匯背后的現實性基礎
在中印經濟和綜合國力保持高速發展的今天提出“中印大同”,與兩國國際地位、經濟地位、外交等方面的實力提升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共同的政治主張和相似的外交理念。從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來看,中印關系已經超越了雙邊范疇,具有全球和戰略意義,這是“中印大同”提出的一個重要背景。中國和印度都積極主張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反對建立單極世界;主張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并積極維護和主張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主張維護和擴大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在對外交往中,兩國講求平等互惠、共同發展,講求對話、協商、談判、協作,并共同提出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中國和印度都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雖然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立場并未發生改變,都把“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作為開展國際交往活動的基本立場,把維護和爭取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利益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伴隨著兩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兩國都主動承擔與自身實力和地位相符合的國際責任,為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共同的國家利益和對國際問題的主張。中國和印度同為發展中大國,在國家利益問題上存在廣泛的共同點。兩國都面臨著發展國內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共同問題。在區域發展問題上,都積極開展區域性、多邊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都是在本地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推進地區合作和合流的重要性推動力量。在一些重大國際性問題上,中印兩國也保持著良好的協調和配合,如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方面都有共同或類似的立場,2009年冬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印的立場及共同努力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2010年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坎昆談判會議上,兩國的有效協調和一致性立場,也成為推動大會前進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重要力量。當然,在具有競爭性的行業和領域,中印同樣具有合作空間,比如在石油的開發和開采、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兩國均有合作和共同開發的意向。
共同的經貿需求和經濟利益。經濟的發展是擺在中印兩國面前的重要問題,對此兩國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共同的立場,并積極推動本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5月份,印度總統帕蒂爾訪華不只是帶來了媒體記者和官員,還帶來印度企業界的60多位代表,由此可見兩國經貿關系的重要性。中印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雙邊貿易額以年均超過30%的速度快速增加,兩國經貿額已經從2000年的29.14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83.8億美元。2009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但是中國繼續保持了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與此同時,中國也是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在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中印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制造業、印度的軟件業都已跨入世界強國行列,兩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外國媒體把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共同稱為“金磚四國”,可見中國和印度經濟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重要地位。由于兩國產業結構的差異和國內市場的迅速成長,中印雙方在雙邊貿易、投資等方面合作空間廣泛,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軟件等行業和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民間交往的日益廣泛。中國和印度有著悠久的文化、經貿等交流歷史,著名的唐玄奘西天取經、柯棣華大夫援華醫療隊等就是印證。今天,中印的交流也相當廣泛,特別是近年來,成績斐然。在2006年的中印交流年中,中國印度慈善組織捐款等一系列活動,2010年5月印度總統帕蒂爾參加由印度援建的洛陽白馬寺的落成儀式等都是縮影。此外,兩國在互派學術交流和訪問、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也是日益頻繁。
有著類似的國內發展和社會問題。中印兩國在發展過程中也有著相似的國內發展和社會問題,人口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等等,都是雙方值得商討和應對的方面。
結語
中印同為新興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相同的任務和挑戰,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負有重要的歷史責任。因此,建設超越意識形態的、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印大同”,有其現實基礎和意義。目前,邊界談判、貿易保護和摩擦等多個問題還在影響著兩國,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全面合理的解決,一個持久穩定的“中印大同”就不可能真正創建起來。因此,兩國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互信、增進溝通和了解,需要增強超越分歧的魄力,努力充實戰略合作內涵,深化各領域的互利合作,只有這樣,停留在學術和研究領域中的“中印大同”才有實現的途徑。(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注釋
①【印】杰倫·蘭密施:《理解CHINDIA:關于中國與印度的思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