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強國”基礎上更加注重“富民”,這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四代領導集體的富民思想和價值追求,也彰顯了我們黨一貫堅持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當前,正確認識和處理富民與強國的關系,對于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突出了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這一重點,指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在注重“強國”基礎上更加注重“富民”,更加突出以人為本,自此,中國經濟社會將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富民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重要體現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價值取向。早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就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①。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和實踐的起點和宗旨都是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我們黨近九十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以人為本作為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核心理念,而其中我們黨幾代領導人的富民思想更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毛澤東對富民思想中國化的闡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以人民為出發點對富民思想作了許多中國化的闡釋。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②。以這個最高標準為基礎,毛澤東同志在領導我國社會建設過程中,把富民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在各個領域進行了努力探索和積極實踐。早在建國前,毛澤東就確定了建國后,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方針。在農業合作化時期,毛澤東指出,共產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他指出新的社會制度要比舊社會優勝得多,因為它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毛澤東把解放生產力作為上層建筑領域和生產關系領域活動的落腳點,目的就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體現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鄧小平提出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富的富民思想。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始終關注“人”的需要,提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③鄧小平把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當作社會主義本質,把富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重新把社會主義理解為富民的實踐過程,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④,這種藏富于民經濟觀的依據,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的具體體現。鄧小平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富的富民思想,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部分先富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⑤。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部分先富的最終目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⑥。所以,共同富裕規定了部分先富的性質和方向,是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也是鄧小平富民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江澤民豐富和拓展了富民思想的內涵。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同志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背景下,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拓展了以人為本的內涵。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第一次把黨建與為民的問題提到了執政黨的面前。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江澤民進一步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些思想創造性地豐富了以人為本思想的內涵。而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富民是首要目標,在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實踐中,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富民思想。首先,繼承了共同富裕思想。2000年江澤民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這一重大舉措,對于縮小地區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意義。其次,豐富和拓展了富民思想的內涵。200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上指出,要抓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提出,使社會主義富民的目標不僅停留在物質水平上,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要求和體現,這豐富和拓展了我們黨的富民思想和價值追求。
胡錦濤對富民思想的新發展——積極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式將以人為本思想確定為黨執政理念和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為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近年來我們黨不斷加強和改善民生工程,在分配、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加強建設。“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加大惠農政策的支持力度,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并逐步建立各項農業補貼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逐步加大財政對教育事業的支出,“兩免一補”的義務教育全面實行,使全體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醫療和養老保險體系不斷惠及人民群眾。總之,各種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的出臺,表明我們黨始終以實現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宗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成果被人民群眾共享,這是對我們黨富民思想的生動展現。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建議》中,更是彰顯了富民這一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凸顯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這個重點。“十二五”時期,我國在強國基礎上更加注重富民,中國將走向“民富時代”。
正確認識和處理富民與強國的關系是對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重要發展
正確處理富民與強國的關系,深刻地反映著執政黨對民與國關系的一種執政理念。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突出富民這一重點,表明我們黨對富民與強國關系的認識更加清醒,這對于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富民是強國的基礎。在社會建設實踐中,只有懂得藏富于民,首先實現民富,才能真正實現國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國家則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產物,從國家的產生歷史來看,國家是維護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富民是強國的基礎,只有富民才能國強,只有首先實現人民群眾的富裕,才能為國家的強大提供動力。在富民之后,國家可以通過財政等制度來增加收入,然后再為國民提供公共產品,如社會救助、救災搶險、公共設施建設、鞏固國防等等,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藏富于民既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又有利于國家財政收人的持續提高,讓國家富強起來,從而更好地履行公共職能。如果不能清醒認識富民與強國的辯證關系就會妨礙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也就不能真正實現強國的目標。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把富民作為重點,可以說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飛躍,它不僅有利于社會發展成果造福于人民,實現富民,同時必將調動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實現強國。
強國是富民的保障。富民與強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國家穩定和富強才能實現富民。回顧人類的歷史發展,沒有一個戰亂的國度能實現人民的富裕。所以,富民離不開強國提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經濟社會實現有序發展,才能實現富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財力的增加,我們黨幾代領導人積極推進富民政策,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改善民生,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保障困難群眾的生活,為他們重新走上致富之路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和條件。因此,沒有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沒有當今社會主義中國的不斷強大,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富裕。
總之,富民與強國互為依存,相得益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必須把富民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礎上的強國,這也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內在要求。(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1094頁。
③④⑤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2、116、155、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