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起步到整合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它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源于我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初步探索、建設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有著自身嚴密的邏輯結構及獨特的理論風格。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創新命題,并將其內容界定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三個組成部分。各個部分之間不是機械的累加,而是有著嚴密邏輯結構的有機體。之所以說是有機體,是因為這個理論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論風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關于這一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概括,筆者認為,應就理論體系本身的發展歷程作為劃分的界點,而且該發展進程應該是動態銜接的,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軌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路的開辟和初步探索。這一階段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開拓了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思路,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沒有包括毛澤東思想,但是不能完全撇開毛澤東思想的思想淵源,正如鄧小平所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開辟和理論探索。這一階段在時間上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之前。“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進入了關鍵的抉擇時期。中國該何去何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面對這些難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準確把握國情、世情,打破思想禁錮,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對這一道路的探索中產生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重要創新理論,為鄧小平理論的發展成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括總結和重要發展。這一階段在時間上是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鄧小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和理論。針對這些問題,黨的十四大正式概括總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要成果——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使之成為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面旗幟。此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整合提升和創新發展。這一階段在時間上以十六大為起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發展并整合為一個體系的重要時期。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黨的領導集體在十六大上正式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至此,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理論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但這不是這一理論體系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
任何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都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各理論之間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條“主線”、三個“主題”。“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②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每個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其誕生的前提必然是那個時期的主題。鄧小平理論是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的過程中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思考“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主題的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發展觀更是在新時期探索“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主題的過程中形成的。這三個不同時期的主題又都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主線產生的,因此,可以歸納為一條“主線”上的三個“主題”。
思想基礎與實踐基礎。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大理論都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前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探索,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哲學基礎。實踐基礎是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發展的,又反過來指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理論基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石,理論界沒有統一的概括標準。理論基石應當是具有根本性、長遠性指導意義的科學理論。筆者認為,能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主義本質論。對于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將之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一方面堅持和繼承了這一科學論斷,同時又與時俱進,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論。
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論基礎。正是在這一思想理論指引下,誕生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雖然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仍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以這個基本國情為前提,對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特征認真加以分析,準確把握各個時期的現實需要和發展趨勢。
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這一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鍵內容。我們可以基于自己的國情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不僅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應有的特征,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以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為目標,在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等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并完善各項社會體制,確保全體人民能夠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從而繪制出社會繁榮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風格
開放性和發展性。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必然是發展的,同樣,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必須是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體現在敢于沖破意識形態的束縛、大膽接納資本主義的優秀文明成果的開闊胸襟上。新時期,這種開放性還體現在對外交流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不僅為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而且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相互交流借鑒也更加密切。在這種相互交流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將得到更加豐富的發展。
民族性和人民性。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民族特性使得中華民族不斷融合著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證。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突出的特性就是這種人民性。正是這種堅定的人民利益的價值取向促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人民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時代性和世界性。理論因時代需要而產生,正如列寧所說:“只有了解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去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與發展是始終圍繞著時代的需求而進行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如前所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在科學地回答了各自所處的時代命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同時,每個階段的時代命題又都是在世界形勢的大環境下考量的,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兼具著世界性,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偉大目標,更是體現了這一世界性。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時代性和世界性的統一。(作者分別為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系房曉軍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的歷史考察與經驗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0YJA710010)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4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
④《列寧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