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性表達的是某一現代時段社會生活以及事物的性質、狀態、精神內涵、品味態度等。現代性的構建是中國能否擺脫簡單的“現代化”,步入真正的現代社會的關鍵。發展、民主、文明、和諧是構建現代性必不可少的四個基點。在選擇構建中國現代性的路徑時,應做到以發展為基,以民主為根,以文明為魂,以和諧為本。
在中國不斷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中國社會也正逐漸實現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與“現代化”相比,作為“現代化”內容與價值的現代性更需要我們關注。
現代與現代性
“現代”一詞常被用來當作“目前”、“現在”、“今天”的代名詞,泛指人們正在經歷的任何一個當前的時間階段,也特指人類歷史演變過程中的某一時期。現代永遠與過去、傳統相對,現代不僅僅意味著時間的前進,空間的轉換,更包含著當前、現在的存在與狀態比過去和傳統更優越、更進步、更人性。
與現代相伴,現代性表達的是某一現代時段社會生活以及事物的性質、狀態、精神內涵、品味態度等等。現代性發源于16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紀之交初步形成。現代性理論與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伴而行,從18世紀后期開始,其成為哲學討論的主題,關注的空間不僅包括歐美的西方世界,漸次地也包括了中國在內的東方世界。
對“現代性”一詞的含義,學者們有不同的見解。吉登斯將現代性看作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包括從世界觀、經濟制度到政治制度的一套架構。他認為現代性發展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確立了跨越全球的“全球化”,二是確立了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方式。哈貝馬斯把現代性視為一項“未完成的設計”,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標準來取代中世紀已經分崩離析的模式和標準,“自由”構成現代性的時代特征,“主體性”原則成為現代性的自我確證的原則。福柯將現代性理解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也不是一個時間概念。他曾說:“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模式;一種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愿的選擇;最后,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就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在相同的時刻,這種方式標志著一種歸屬的關系并把它表述為一種任務。無疑它有點像希臘人所稱的社會的精神氣質。”①
中國現代性構建的路徑選擇
以發展為基。發展是中國現代性構建的前提。理想的實現離不開切實的行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社會這個平臺,因為社會是人類的載體與家園,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社會的進步文明。現代社會要避免短視、歧視、冷漠,應該充滿自信、平等和關愛。社會進步絕不僅僅體現在經濟與物質上,也遠非某一指標可以標識,而是更應該關照心靈與精神。進步的社會應該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充分感受到平等與公正。
現代社會使人類走出了隔絕,科技發展使地球變成了村落,國家與世界,種族與地域不再有過往可觸的界限,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呼喚開放的胸懷。只有敞開懷抱歡迎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才會讓自己的家園在滋養中得到發展。同時,社會的進步應該彰顯人類與社會對自然的敬愛與珍惜,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建設和諧的社會,美好的家園,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社會要發展,就需要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協調推進。因此,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
以民主為根。民主是現代性構建的源動力。現代的一切幾乎都產生在民主的基石之上。民主、自由、人權是人類的普遍追求。民主是自由和人權的實現途徑,也是自由和人權的保障。在所有的國家制度形式中,民主制是最高級和最完善的,只有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下,人們才能真正當家作主,才能獲得充分的解放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讓人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做人的尊嚴與責任,也釋放出了從未有過的熱情與能量,奉獻出了日新月異的創新與變革。社會越發展,民主就應越完善。民主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民主也是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最佳途徑。
民主的實現需要一系列的條件與準備。首要的就是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我們很難想象如果連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問題都沒有解決,人們會很好地踐行民主,相反更可能走向民主的反面。其次就是公民的培養。另外,政黨是現代政治的主要力量,人們無不通過政黨參與民主,表達意志。民主的建設缺不了現代的政黨。政黨參與民主則要求其黨內先民主,如黨內民主不立不存,人們很難相信其參與建設民主的誠意與能力。
以文明為魂。文明是現代性構建的靈魂。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文明史中首要的部分就是物質文明史,因為人類要發展、要不斷創造和延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