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子女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和交往能力等基本素質方面,與城市的孩子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就勢必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影響到城市未來公民的整體素質,甚至會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質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緊迫性。
【關鍵詞】城市化農民工子女基本素質
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質問題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已超過1.5億,18周歲以下的流動兒童已超過2000萬。其中處于學齡階段的農民工子女就有360萬人之多。這些農民工子女的社會化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素質,進而影響著未來我國城市公民的素質,但目前,對他們的素質教育存在著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
思想觀念上的不思進取和不求上進。農民工子女隨其父母來到城市中生活,但由于戶籍制度的制約,他們往返于城市與農村之間,即農忙時節及寒暑假期間,他們跟隨父母回到農村,其它時間來到城市生活和學習。在城市,也是隨著父母工作的變動而不斷變換生活學習環境。這種流動生活及家庭出身使他們在思想觀念上不把自己看作城市人,認為自已只是暫時在城市中生活和學習,遲早要回到農村去。這種觀念是造成他們中大多數人不求上進的思想根源。
心理上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他們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于沒有城市戶口,他們上學要比城里孩子多花很多的錢。上學后,有的被編入農民工子女組成的班級。因此會使他們認為自己是特殊的。調查中發現:有38%的學生認為班級中的同學看不起他;有24%的學生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別人批評或冒犯他時,會立即采取報復行為;有22%的學生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在一起是多余的。長此以往,農民工子女受到的歧視會在其幼小的心靈中造成創傷,留下陰影,產生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心理,其人格逐漸被邊緣化、被扭曲變形。
其次,悲觀的心理。地位低下、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成績不理想,使他們對自己升入重點中學和考上大學沒有信心,這種悲觀心理使他們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也產生了悲觀失望的消極心理,他們很少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對前途不敢想象或者覺得自己將來沒有像城市孩子那樣的前途。第三,普遍的依賴心理。農民工子女大多覺得自己的事都是由父母來安排的,所以,生活學習甚至今后成家立業也都應該由父母來決定,他們不像城市孩子那樣有自己的主見,自立意識和能力都較差,在父母面前他們不敢有自己的主張,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他們也存在聽從別人安排的心理。
溝通能力差,行為上存在偏差。一些農民工子女在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