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在領導渡江戰役和進軍大西南的工作中,結合處理軍事占領與地方接管的領導實踐,就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進駐城市的準備工作,正確處理接管、改造與建設的關系,以及處理軍地復雜局勢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正確論斷。這對督促與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完成由軍事干部到地方干部的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軍事思想軍事占領地方接管關系
1949年3月5日~13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明確地提出了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產建設為中心,指出了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對此,鄧小平有過高度的評價:“從渡江戰役到占領上海,以及占領上海后的接收過程中,我們的工作都很順利。原因是什么?黨中央和毛主席規定了一套正確完整的政策與路線,是順利渡江、順利作戰、順利接收的第一個原因。”①圍繞著軍事占領與地方接管的關系,鄧小平作出了一系列正確的論述。
軍事占領是地方接管的基礎
針對帝國主義以花樣繁多的封鎖手段逼共產黨就范,時間長了就會對解放事業不利的現實,1949年7月,鄧小平重申了毛澤東的打破封鎖之道:“毛主席強調從軍事上迅速占領兩廣云貴康青寧諸省,盡量求得早日占領沿海各島及臺灣。同時我們提出的外交政策的一面倒,愈早表現出行動則對我愈有利(毛主席說,這是主動的倒,免得將來被動的倒);內部政策強調認真的從自力更生打算,不但叫,而且認真著手做(毛主席說,更主要的從長遠的新民主主義建設著眼來提出這個問題)。”②鄧小平認為毛主席說的這兩條很好,與中央精神一致。如果共產黨真正將占領全國、一面倒和自力更生視為軍事戰略和城市建設的基本方向,不但可以立于堅固的基礎之上,而且還有可能迫使帝國主義就范。
1949年,中央完全批準了華東局及上海市委從渡江后到京滬杭三角地區,以上海為代表的各項接管工作的政策與步驟,這對于華東局和上海市委來說既是鼓勵又是考驗。當時上海的米價有一個時期漲到人民幣9萬元一擔,不但引起了上海的物價波動,而且還波及到了平津和全國各地。鄧小平認為這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封鎖,城鄉關系以及國民黨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的改造問題。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客觀的,主觀因素很少。”③而“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是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④共產黨必須從全局的角度,盡快以軍事占領全國來作為打破封鎖之法。具體思路就是:“毛主席告訴我們就是迅速爭取全國解放,包括華南、西南、西北及隔海的臺灣、舟山群島、海南島等地。如果我們在軍事上取得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解放,封鎖就基本上打破了。”⑤他還預示了臺灣尚未解放的前景:“或者其他地區都解放了,即使臺灣尚未解放,但由于中國的口岸很多,海岸線很長,封鎖的程度也會打破一部或大部。”⑥鄧小平認為全國要迅速走上新民主主義建設的道路,首先就是要打破和粉碎敵人的封鎖。而“要打破封鎖,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步任務就是繼續進軍,盡快盡可能地占領全國的一切地方。”⑦
充分的準備是進駐城市的前提
南京、上海、杭州是江南重要城市,何時接管、如何接管關系到鞏固渡江戰役的成果問題,關系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保障問題。
加強部隊的外交政策教育。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房屋和各級機關保護尚好(僅國民黨部、特務機關、設法行政部、國防部等機關為國民黨撤退時自行破壞),因當時干部未能及時趕到,由軍管會及警備司令部兩機構開始了接管工作。在接管過程中出現了治安問題和外交問題,值得重視。“最初兩三天發生一些搶案,從感日起市區已無搶案。但因我軍隊尚未能分散到四郊,故四郊尚有不少搶案。”⑧
如果說治安問題只是一個局部問題,那么外交問題是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全局性問題。在接管南京的過程中,曾經在四天之內共發生了六起解放軍軍隊人員與外國人的爭執事件,“而以到司徒雷登住宅一事較為嚴重。其原因是我黨外交政策沒有在部隊教育,我派到各大使館門口警衛的哨兵禁止外國人出入。有的管理人員號房子跑到外國人住宅,爭執即由此起。”⑨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等高級干部已經“嚴重注意”,并且會同市委商定迅速召集幾千人的干部大會,到場講話,宣傳黨的外交政策,以統一思想和行動,維護黨的形象。
做好進城之前的重要裝備。鄧小平建議部隊推遲進駐上海、杭州,為進城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認為:“根據南京的經驗,在我黨我軍未做適當準備,倉促進入大城市,必然陷入非常被動地位。就軍事上說,杭州、上海很快即可拿下;就政治上說,我們許多重要準備都未做好。”⑩具體表現在上海、杭州的干部還在長江北岸,人民幣因火車擁擠不能及時運到,煤的問題也會因為缺乏運輸工具難以解決,糧食在上海的情況尚未估計,部隊進城政策及入城守則尚未深入教育,連續行軍作戰尚未整休,大批俘虜尚未處置等等方面。因此,“我們考慮以盡可能推遲半月到一月入上海為好,杭州亦以遲進一點為好。”{11}
接管工作順利進行的條件。渡江戰役的勝利表示了敵人在長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組織的力量的覆滅,軍事占領后,各城市均先后進行了接管工作。對此,鄧小平表示滿意。他說:“從渡江作戰到我離開上海,約三個月的時間,接收工作大體告一段落。一般說來工作做得還好。”{12}他總結了接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四個原因。
第一,中共中央有一套明確的政策,使各城市接受人員有所遵循,并有長春、沈陽、北平、天津、濟南、濰坊、石家莊、鄭州、開封、徐州等地的經驗教訓,為解放江南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第二,各界人民支持。工人、學生、工商界、文化界、科學界都采取了與解放軍的合作態度。
第三,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誰都覺得要重新考慮自己的事情了。誰都覺得人民的勝利是肯定的了。”{13}許多人都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態度,這表現在國民黨的舊機構的工作人員絕大部分不走。”{14}這些人員把機關、學校、科學研究機構保護得較好,為接收工作減少了很多困難。
第四,做了有組織、有政治的準備工作。當時從華東調來的兩萬多干部都或多或少地經過了政策教育。鑒于上海情況的復雜性,“陳毅同志幾乎每天參加一個會,甚至兩個會,來說明我們的態度和政策,要求通力合作。像這樣的態度,這樣的工作,更增加了各方面的支持。”{15}
正確處理接管、改造與建設的關系
鄧小平正確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認為從戰略上講已沒有什么像樣子的仗可打了,今后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控制所占領的地區,這是個政治、軍事、經濟多管齊下的問題。”{16}
搞好城鄉關系問題。解放軍進入城市會面臨著許多困難,但也必須解決好城市的貨幣問題、物價問題、工資問題等,處理好城鄉關系則存在著借糧問題、治安問題。鄧小平強調指出:“我們不但要接管城市,改造城市,建設城市,而且要迅速將工作重點轉向農村。”{17}這一工作需要分三個階段。第一步是占領、接管城市。第二步是在接管工作告一段落后,迅速地將工作重點轉入鄉村建設,爭取在兩到三年之內,由城市派出大批干部去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完成土改。第三步是在經過三年或四年后土改工作完成的前提之下,再將工作與建設重點真正轉入到城市。
可見,實行農村土改,并非放棄城市,而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城市、管理城市、提升城市。鄧小平認為這也是一個長期工作,必須從思想上予以重視。“今后,我們必須將城市與鄉村配合起來,很快地解決城鄉關系問題。”{18}他以上海為例,指出:“這樣一個畸形發展的城市,即使帝國主義不封鎖,它也不能維持下去。”{19}因此,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城鄉互動關系,標本兼治,才是上海發展的真正出路。
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到1949年5月10日為止,人民解放軍已經占領了南京、蕪湖、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等數十個城鎮,京滬杭作戰即將完全勝利。鄧小平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了他改善領導方法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嚴格實行事前請示、事后報告的制度;一方面著重成文的具體的指導。近日我們對外交紀律、入城守則、金融問題等等問題已有具體規定,對進上海的準備也較為細密。”{20}
鄧小平還如實地匯報了渡江前后面臨的災荒問題、土匪問題、金融問題、敵人和奸商投機搗亂等城鄉新問題及其解決之法,為黨中央提供決策參考。他說:“江南將有許多復雜的、尚難預料到的困難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當從注意集體領導和注意向中央軍委報告請示的方法中,予以逐漸地解決。”{21}因為京滬杭地區包括了江南富庶之地,對這一地區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對于全中國相關問題的解決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認真落實接收地人員的政策。第一,吸收進步人員進入地方政府。當時貴州新區的地方系、中央系、工商界、教育界、少數民族各代表人物的態度對接管工作的成效好壞關系緊密,共產黨必須要善于發揮其中進步人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指示道:“省政府的委員及各廳正副處長,要準備至少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位置給非黨人士,其他各專區各縣都應準備這樣做,省政府的初步名單請你們于一個月內提出交我們審查后再請中央政府批準。”{22}他還提醒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從根本上克服思想上的關門主義,要以寬廣的胸懷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新民主義事業服務。
第二,落實接管地區舊式人員的待遇。根據中央有關精神,共產黨要對所有接收地國民黨的政府員工、軍隊官兵和工廠職工進行全部收容,不得遣散。他說:“我們擬按工人職員的原有底薪分三級發生活維持費。每級數目到后才能決定,你們亦可考慮這個辦法,但每級數目的規定必須報告中央局(中共西南局)批準才能執行。”{23}
處理軍地復雜局勢的三個法寶
渡江戰役勝利之后,二野及地方工作的同志將要承擔解放大西南、建設大西南的艱巨任務,鄧小平要求共產黨干部要針對西南情況復雜、任務繁重的實際,切實辦好三件大事。“第一,內部要團結好,‘會師’要會好。第二,要依靠西南人民。第三,統一戰線要搞好。”{24}他堅信,只要做好了吃苦的思想準備,掌握了以上三個法寶,虛心向周圍的人、西南人民、黨中央、毛主席學習,就會在去西南之后克服困難。
內部團結問題。接管西南地區的干部,有軍隊干部和地方干部之分,有外來干部和本地干部之分。從客觀上看,外來的干部來自四面八方,帶來了全國各大解放區的不同經驗與工作作風,這就要求大家要結合各種不同情況,不僅求得思想上的一致、工作方法的一致,而且要努力爭取生活上打成一片。“否則,力量本來就不夠,內部還團結不好,力量就要抵消,就要花很多精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要做到在思想上‘會師’,就要尊重別人的經驗,不要自以為是。”{25}他還明確地提出了干部素質的要求:“所謂德、才、智,第一是德,看他是否忠實于人民,忠實于黨的事業。第二是才,是指工作的能力。第三是智,看他能否聯系群眾。資格不能決定一切。”{26}在此,鄧小平提出了干部選拔使用不宜唯資歷論,而要注重德才兼備,智識博大,群眾基礎等條件。
依靠西南人民的問題。由于當時去西南的干部少困難多,必將重視走群眾路線,依靠當地人民的路子,此外還要探究如何培養本地干部、發現積極分子,如何團結當地人民的大多數問題。老區干部要切實克服命令主義作風,在新區要努力培養好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切忌以統治者自居,損害群眾的積極性。他告誡道:“這一點,大家應特別注意,尤其是部隊干部,我們應抱著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去工作,西南人民的解放,只有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27}
搞好統一戰線的問題。一方面,鄧小平認為統一戰線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統戰工作。他將民族資產階級視為共產黨的朋友,視為未來長期合作的對象,視為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團結他們,鼓勵他們開辦工廠,發展生產。共產黨除了有意識地與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好外,不可隨意地樹立敵人,給工作制造人為的障礙。他預示道:“去西南,一定會有不少的人倒向我們這邊來。無論是蔣介石之嫡系或地方勢力,我們都不應拒絕。”{28}因為這是對敵人的分化瓦解策略。為了統一戰線的鞏固,“到西南后也有可能有他們做主席我們做副主席的事情,我們在思想上要準備好。”{29}另一方面,鄧小平強調要運用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開展統戰工作。地方各屆人民代表會議是解放初人民參政的一種形式。鄧小平希望借鑒其他占領區的有關經驗,在西南地區重視這一工作,并取得應有的成效。他指示道:“我們可以用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形式來聯系群眾,進行統戰工作。”{30}因為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凡使用這一方法的地方,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他建議:“兩萬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無例外地要召開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就是各個小縣城、區政府亦可召開各屆人民代表會議,以宣傳我們的主張,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求得解決。”{31}鄧小平要求統戰部要充分利用作為黨外組織部的職能,盡可能地將黨外人士組織起來、團結起來,為我所用。
從鄧小平有關軍事占領與地方接管關系問題的論述中,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復雜的階級斗爭。這一斗爭表現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而這些斗爭不像戰場上的沖鋒陷陣那么直接,它要比普通的軍事斗爭艱苦得多、復雜得多。他要求廣大軍隊干部、地方干部“不僅要堅定勇敢,更重要的還要有智慧,有策略、有方法。”{32}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政策水平,提高工作質量。這種指導思想,對督促與幫助廣大黨員干部迅速完成由軍事干部到地方干部的轉型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作者為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鄧小平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20、210、221、222、222、223、224~225、223、225、221、222、216、217、217、217、223、225、225、222、204、205、271、272、265、266、267、267、268、268、268、268、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