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形成的基礎、基本內容,建國前后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意義,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認為該理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建國初期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歷史作用近現代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形成的基礎
中國特殊的國情是當時形成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重要基礎,半封建社會經濟條件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性質。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以對舊中國半封建經濟特點的分析和對中國舊經濟制度的批判為基本的出發點。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為了轉嫁這次危機,帝國主義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控制和剝削,加緊對中國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特別是企業投資部分,在這個時期也加劇增長,使得中國經濟為其所控制。
隨著國民黨統治時期官僚資本在金融領域地位越來越強大,其統治的資本同時進一步向工業領域進行了大范圍的擴張。在其壟斷地位確立以后,通過銀行的債務關系吞并或控制民營工業企業,形成了他們侵占民族資本的經常手段。抗戰前夕,國民黨官僚資本完全取得了壟斷的地位,四大家族以及所屬派系通過商辦的形式控制一批壟斷工業企業。因此,可以看出,國民黨政權是建立在官僚買辦資產階級與大地主聯盟的基礎上的,那一時期的農民稅賦負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從而導致了農民和農村經濟的破產。另外,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派不能讓中國實現現代化,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不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資產階級革命派也不能領導中國實現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落在了中國無產階級的肩上。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加上由于長期戰亂的影響,新中國在經濟上接受的不但是一個落后、畸形,而且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從這一點出發,產生了我黨一系列戰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問題,這些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形成與發展的經濟基礎。
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發展
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特殊國情發展社會經濟的產物。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以新民主主義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貫穿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討論了新民主主義工業化等細節方面的具體問題,另外,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還同時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如何在中國現實情況下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及新民主主義經濟在中國現實情況下應如何向社會主義經濟轉軌等一系列與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許多最為基本的問題。另外,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同時也凝聚了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同志以及同時代其他領導人的共同貢獻,是幾代共產黨人共同的發展經濟的思想與智慧的結晶。新民主主義經濟存在的幾類主要的形態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形態,既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經濟,此間主要起領導的作用,又有其他多種性質的經濟成分,在很長時間內可以并存和共同發展,以促進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這種經濟形態既不同于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更不同于英美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的現實情況下是非常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有利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有利于在經濟上實現向社會主義經濟方向發展的過渡性的經濟形態。新中國解放前后,中國共產黨沒有更多地關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支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步立場所表現出來的同工人階級妥協的一面,而強調對立、斗爭、絕不相容的一面, 在認識上擴大了小生產產生大量資本主義的危險性,導致主張盡快消滅私人經濟成分,盡快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結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為了滿足革命和戰爭的需要, 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不是一般的經濟建設,它是在復雜的國內外政治背景下的經濟建設,不可能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因此,勢必會出現偏頗,這已為建國后的歷史所證實。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沒有基于新時期新國情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理論內容豐富,不可能代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理論。
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科學評價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對于在新時期新階段正確地看待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以及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理論啟示。我們必須尊重歷史事實,還原歷史發展的軌跡,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現代意義。
把握中國的基本國情。認清我們當前處于新時期新階段,既不能照搬書本,也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而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過去,我們之所以犯“左”和“右”的錯誤,是因為沒有認清楚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沒有結合實際,沒有科學把握中國的國情特點。新時期新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過改革開放30年發展和建國60年建設的新發展,新時期新階段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脈相承的。我國已經進行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前提。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必須堅持現代化建設不動搖,堅持市場經濟道路不動搖。新階段不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期的一個特定時間段,我們要充分認識初級階段的長期性,這樣有利于在新時期新階段實事求是地發展與完善市場經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新時期新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要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不動搖。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
構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場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得了較大成就。同時,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市場經濟與中國的發展需求密切吻合,因此,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理論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同時,市場經濟理論體系也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另外,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而來的,是由上層建筑的政權力量強制轉變和發展而來的,是由蘇式傳統計劃經濟改革而來的,多種形式的利益主體都還不夠成熟,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且實施國民待遇原則仍是當前市場經濟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的一項重要任務。生產社會化的實現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基礎性資源配置方式,明確了這些對于科學把握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理論的邏輯結構和科學體系極為重要。如果缺乏對市場理論的研究,我們的改革就會有盲目性,就可能迷失方向。我國進行的所有的經濟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出發點的。因此,經濟的改革需要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同時還要深入研究市場經濟在中國與外國的區別與聯系,明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也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切先進經營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并且還要深入研究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在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宏觀調控、政治環境等方面的重大經濟相關的具體特征。
建設中國式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但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村,突破點更是在農村。構建中國式新農村,必須讓農村成為和諧有序的、穩定發展和穩定繁榮的新農村。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中國式新農村建設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最重要的位置。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構建和諧農村的必需的物質基礎,更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從這個角度與程度上說,建設中國式新農村,不僅僅是保持農村的安定發展,也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特有的物質保證。把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式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實現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發展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逐步建立新型的城鄉經濟發展體制與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發展的支持政策,積極打破城鄉壁壘。
選擇科學發展戰略。中國的基本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客觀條件差異大,中國既不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基礎與可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模式與道路也不現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歷史定位鑄就了中國特有的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在人類文明史上,市場經濟是一個必然階段,新時期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越來越清楚??茖W發展觀是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飛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必然產物。
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是在舊中國獨特的國情環境中產生的,是成功地探求與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過程的第一步在經濟理論方面的基本概括,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探索的理論結晶,是中國共產黨人第一個建設性的經濟理論,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新時期新階段的今天仍然閃爍著理論的光輝。(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