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現實的人”作為全部理論的出發點,考察了人的本質及其發展歷程,提出了人的類本質、類特性、類活動等具有哲學人類學性質的范疇,把唯物史觀引進人類學,從而形成其具有唯物主義哲學人類學的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學現實的人本質異化
20世紀20年代,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舍勒首次系統地描述了哲學人類學的思想,建構起哲學人類學的基本框架,哲學人類學由此誕生。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不同于人學的概念,它綜合了體制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探討和發展的展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馬克思主義哲學人類學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以“現實的人”作為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從國民經濟學入手,通過對資本主義狀態下人的存在狀態的分析和批判,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把關注點集中在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和發展上,將人的發展作為一種價值目標,使人能夠實現自身的本質的價值目標。
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Das Wesendes Menschus),和人性相比是一個間接性的范疇,屬于反思的概念。“本質”,實際上是原因、本源的意思。黑格爾認為,“根據就是內在存在著的本質,而本質實質上即是根據。”①人的本質的問題實際上是考察人如何成為人的問題,人如何產生發展的問題。德國古典哲學對人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對人的普遍人性的認識。馬克思對古典哲學展開了批判:“德國哲學是從天國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上說的、思考出發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②“對于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③馬克思把“現實的人”作為其考察人的本質的出發點,從根本上克服了以往人們脫離物質生產和社會關系來討論人的本質的根本缺陷,立足于實踐的基礎,明確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把對人的關注集中到了人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命運上。
在《手稿》中,馬克思將人與一般社會存在物加以區別,把人歸屬為“類存在物”。“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僅因為人在實踐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類——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而且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看待。”④“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⑤因而,在馬克思看來,“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是人的類特征。”⑥ 從根本上講,人的類生活就是生產活動,而人的生命活動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特征也是通過人的生產活動表現出來的,人的生產活動就是人的類生活的本質規定。馬克思所說的“類特性”,其實就是人的類本質,是人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根本特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征和規定。真正的人的活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質特性。
人的本質的實現本身也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任何存在物都是對象性存在物”,沒有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不現實的,只能在思想層面上存在的、抽象的事物。人只有在這種對象化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中才能實現自我和發展自我,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能夠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社會財富。通過對物質財富的共同占有來實現真正的人的社會生活,使人的本質得以最根本的實現。
人的存在
馬克思在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中發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作為人的本質的勞動活動,僅僅變成了維持其個人生存的手段,這種活動剝奪了人的類生活、類本質,這樣的活動與動物并無任何差異,人的存在狀態就是勞動異化的狀態——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的異化,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人同人的異化。
勞動者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⑦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⑧這一現象可以看出工人和自己所生產出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一種“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勞動產品本該是工人的本質力量的確立和體現,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作為體力和智力的結合體,勞動的越多,他所創造出來的反對自己的物質對象世界的力量也就越強大,他在勞動過程中所反映出的生命力變成了反對自己的生命力,而他反過來要被這些對象奴役和占有。這種異化的關系也正是人和無機世界的關系,也就是人同整個自然界和整個外部世界之間的異化關系。
勞動過程的異化。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的體現,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正是通過勞動而成為人的。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讓我們看到“產品不過是活動、生產的總結,如果勞動產品是外化,那么生產本身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異化中不過是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⑨人要獲得維持其衣食住行所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就必須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此時的勞動過程已不再受勞動者自身所掌控,這種勞動過程僅僅是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而已。勞動者無法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無法在勞動過程中肯定自己的價值,更不可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幸福感。勞動者在這個勞動過程中感受到的只有精神的壓抑和摧殘。
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勞動是證實人的本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當人的勞動活動不再是肯定和發展自身的活動,而變成了維持自身生存的必要手段,人就喪失了自己的類生活和類本質,“類”也就喪失了自己的目的和價值。也就是說,“人的類本質——無論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了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身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⑩而這時,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也就喪失了人與其他物種相區別的本質。這個狀態之下的人的一切行為活動與動物并無區別。
人與人的異化。人與人的異化是前三個異化狀態的直接后果和外在表現。“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和他人的關系才能得到實現和表現。”{11}勞動的異化必然造成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的對立。工人生產出的勞動產品越多,他所創造出來的反對自己的物質對象世界的力量也就越強大,“勞動和勞動產品所歸屬的那個異己的存在物,勞動為之服務和勞動產品供其享受的那個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12}不歸屬于勞動者占有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這部分勞動產品的生產過程對勞動者來講是一種痛苦,而對占有這些勞動產品的異己力量(資本家)來說,則是享受和生活的樂趣。最終作為人的資本家統治著同樣作為人的勞動者,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異己的、對立的關系。
人的復歸
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分工制度之下的異化勞動導致了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人與勞動過程的異化、人與類本質的異化及人與人的異化。如何使人能夠自覺自由的活動和發展,前提是消滅私有制和分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13}而這種情況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實現。“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14}這里雖然還存在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實際上,馬克思對人的認識卻超越了費爾巴哈抽象的、游離于社會關系之外的人。馬克思所看到的人是具體實踐生活中的人,是社會關系總和的人。馬克思所看到的共產主義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馬克思所建構起來的共產主義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內在本質的占有。這種占有是真正意義上的占有,是人向自身、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是一種“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而有計劃地盡量利用生產力;把生產力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消滅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異己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15}這是人類的真正的自由的發展狀態。(作者為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德】黑格爾:《小邏輯》,北京:商務出版社,1980年,第259頁。
②{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84頁。
③{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7、371頁。
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4}《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6、57、57、51、52、54、58、69、60、8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