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產生于邊疆危機當中,是對當時國家安全威脅的一種反應和反思,它源于中國近代特殊的歷史背景尤其是當時的國防形勢,也與中國源遠流長的人文思想有關。它的發展不僅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國防重心的轉移,而且也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開啟。
【關鍵詞】中國近代海防思想“師夷長技”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國防形勢面臨著“千古未有之變局”的開端。與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夷狄”之患相比,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選擇的進攻方向在于東南海疆,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且以更高的科技實力和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為后盾,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形成了更大的威脅。這使海防成為當時有識之士著重考慮的嚴峻問題,由此產生了海防思想。
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
中國現代海防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林則徐和魏源。林則徐從戰爭中認識到,“洋面水戰,系英夷長技”,必須“另制堅厚戰船,以資制勝”,并主張建立一支“船炮水軍”,“以為海疆久遠之謀”。林則徐創建“船炮水軍”的計劃雖在生前未能實現,卻使他成為晚清倡議建立近代海軍之第一人。魏源繼承了林則徐的海防思想,而又有所發展。他提出以守為戰要與走精兵之路相結合;主張實行內守與外攻相結合的海防戰略,“內守既固,乃御外攻”;并建議設廠造船,先在廣東訓練新式水師。
在他們的倡議下,“師夷長技”說逐漸得到廣泛的認同,成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興的思想基礎和前提。近代海防論的中心問題是制造輪船。這樣,創建海軍的問題也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丁日昌是晚清創設海軍的最早設計者。他于1867年草擬了《創建輪船水師條款》,建議制造輪船30艘,分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員統之。翌年,又在《條款》的基礎上重擬了《海洋水師章程》六條。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創設外洋水師的具體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購置兵輪,特別是大兵輪,以創設外洋海軍;在中國沿海擇要改筑西式炮臺;創立三洋海軍,分區設防;精設機器局,不但制造輪船、槍炮,還要發展民用工業。海防思想的發展,使洋務派進一步將“師夷長技”說付諸實踐,創辦了造船工業。特別是創設外洋水師方案的提出,不僅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海防論的產生,而且表明晚清海防思想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發展
晚清海防、塞防之爭。19世紀70年代中期,清廷上下發生的海防與塞防之爭,是中國邊防政策的一次大規模討論,幾乎所有的廷臣和邊疆大吏都卷入其中。這場爭論和當時中國面臨西北和東南的兩面受敵的國防形勢有直接的關系,而其爭論結果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大發展。
1871年俄國強占伊犁,之后新疆幾乎完全脫離了中央統治,清政府感到塞防問題日益嚴重。而1874年日本政府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3000人進犯臺灣,面對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日益膨脹的擴張野心,清廷感到巨大壓力,總理衙門就此事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六項旨在加強海防的措施,飭令沿海和沿江大臣討論。我國的邊疆和海疆同時發生了危機。面對當時的嚴重形勢,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在如何處理危機的問題上產生了重大分歧,形成了有名的“海防”和“塞防”孰重的持續爭論。
海防派和塞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二者在下列問題上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李鴻章認為:中國的防務,古今之勢有所不同,故要“力破成見,以求實際”,以海防為重,自奉天至廣東的沿海是中國的心腹,尤其“直隸之大沽、北塘、山海關一帶,系京畿門戶,是為最要;江蘇吳淞至江陰一帶,系長江門戶,是為次要。蓋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富奧區”;新疆的地位卻不重要,只是中國的肢體,“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腹心之大患愈棘。”李鴻章主張棄守新疆,停兵、撤餉,他還強調:新疆軍事并無把握,假如遷延歲月,財政更加窮困,到時后悔已晚。
而左宗棠則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他十分強調新疆地位的重要,“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安眠之日。”尤其是從當時的形勢出發,俄羅斯的侵略野心日漸增長,因此,必須收回新疆。
爭論的結果。1875年,清廷采納了左宗棠的建議,任命他為欽差大臣,仍任陜甘總督兼督辦新疆軍務。但是,在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加強塞防的同時,清廷又將海防作為國家戰略防御的另一重要方向。同年,清廷決定,經總理衙門核準,每年調撥關稅和厘金400萬兩,計劃在10年內建成南洋、北洋、粵洋(福建)三支水師。沈葆楨和李鴻章分別被任命為南洋和北洋海防大臣。
1880~1881年,李鴻章委托李鳳苞先后在德國伏耳鏗廠訂造兩艘鐵甲船,直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這兩艘鐵甲船才得以駛抵大沽并編入北洋海軍,被李鴻章分別命名為定遠和鎮遠。與之同時駛回的還有一艘在德國定造的快船,被命名為濟遠。定遠與鎮遠兩艘鐵甲艦的購成和裝備,可以說是第一次海防之爭的最大收獲。兩艦噸位各7000余噸,成為北洋海軍中噸位最大的艦只,定遠艦后來亦成為北洋海軍的旗艦。
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粵洋(福建)水師在馬尾遭到法軍偷襲,幾乎全軍覆沒。戰后,清廷決心大治水師,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委派奕譞總理海軍事務,另派李鴻章會同辦理,并責成李鴻章專司北洋精練海軍事宜。這表明清政府確實想重視發展海軍,特別是“以大治水師為主”和“精練海軍”方針的確定,更為北洋海軍的迅速成軍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此推動下,李鴻章加快了購艦、營建海軍基地和北洋海軍成軍的步伐。1888年5月,李鴻章親自主持《北洋海軍章程》的起草工作。9月間,奕譞正式向慈禧太后奏呈《北洋海軍章程》。10月3日,清廷批準了該章程,這標志著北洋海軍的正式成軍。此時北洋海軍的艦艇總數已達42艘,總噸位為4.5萬余噸,且形成了鐵甲艦、巡洋艦為主力艦,魚雷艇等艇船為輔的組軍結構,其實力當時已超過日本海軍。這表明中國具有了一支能躋身于世界海軍之列的艦隊,可謂盛極一時。
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從以上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防問題在中國是和近代化問題緊密相聯的,因此,海防思想由理論走向了實踐,不僅帶來了海防建設的近代化,而且也啟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首先,海防思想與近代化思想是同時發生的。洋務派官員將海防思想從理論付諸實踐,開始了以“自強”為口號和目標的近代化運動。晚清近代化是以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為起點的,所以,近代海軍的產生和發展便成為近代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海防問題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不單單是設船廠造兵船,設軍械局造火器,亦可擴而大之,使制造有利于國計民生,有利于發展貿易。這樣,由創建軍用工業開始,自然便逐漸擴大到創辦民用工業。由此可見,從根本上說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啟動的近代化運動,只不過是將以“師夷長技”為中心內容的海防思想付諸實施罷了。
其次,最初晚清海防論者所說的“師夷長技”,主要指學習西方的船炮制造,后來擴大到“采西學”,也只是指引進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但是,隨著對西方國家社會歷史更多的了解,人們逐漸對世界形勢的變化和中國的危險處境開始有所認識,在了解和探討西方國家富強之道的同時,也開始注意西方國家的政治情況。可見,晚清海防思想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西學東漸的進程,而且為爾后興起的維新變法起了開啟民智的作用。其對傳播民主政治思想的啟蒙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再次,晚清的海防建設雖說不夠成功,而在海防思潮的推動下,還是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北洋海軍終于在1888年正式成軍,就是一個例證。當時,其實力居于遠東第一(西方國家除外),使各國皆刮目相看。本來,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清政府加速了海軍的建設,主要是為了防范日本。應當承認,在一段時間內,這一目標還是基本上達到了。北洋海軍成軍之初,其實力超過了日本海軍。特別是定遠、鎮遠兩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為日本所未有,對其產生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局限性
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發展,始終局限于對西方殖民主義“堅船利炮”政策的一種被動式反應,僅僅是一種較低層面的軍事防御對策。因此,即使是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之后,清廷認為海軍已經發展到“用之自守尚有余”的地步,就停止了繼續購艦,反而將有限的軍費用于慶賀慈禧太后的壽辰。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夕,中日海軍力量對比已有明顯的變化。另外,從世界海軍的發展歷史來看,工業化國家的海軍發展是應資本主義開拓世界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與之適應的軍事戰略自然應該是進攻型的;而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發展包括海軍建設都重在一個“防”字,在挑戰來臨之時,由于清廷缺乏爭奪制海權的概念,在甲午戰爭中其海防戰略主要是保全艦隊和保護海上運輸線,這樣就削弱了艦隊的機動進攻作戰能力,使其戰略利用價值大打折扣,最終遭到了慘重的失敗。(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