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第安因素和生態思想貫穿于美國文學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變,當代社會主流文化開始轉向這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及生態文化,力求為新時期文化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為當前社會發展提供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印第安因素生態思想美國文學作品啟示
文化發達、人口集中的印第安民族,在西班牙征服者到來之前,已經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其中有多種形式的文學作品,如反映本民族歷史的神話傳說、頌揚英雄事跡的戲劇、敬神的詩歌和抒情詩等,但大多已經失傳。這主要因為印第安人的語言種類紛繁,沒有發展出完備的文字,而西班牙入侵者對印第安文化又進行了徹底的摧殘破壞。雖然印第安文化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但是卻對美國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因素和生態思想的歷史淵源
作為北美洲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印第安人在1492年哥倫布登上新大陸之前一直過著以種田狩獵為主的生活。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的態度。雖然歐洲基督教深深地影響了印第安人的信仰,甚至讓他們在信仰上被同化,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著很高的地位,但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的原始信仰中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比如部落神話就是印第安部落世代傳承的優秀文化內容。而這種神話的功能不僅能引起人們對神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還有對宇宙中無法解釋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本質上,這種敬畏揭示出的是是偉大的自然界對渺小無助的人的影響,人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的地位以及世間萬物與人的聯系。印第安各部落神話中最典型的是論及宇宙及人類起源的創世神話。類似于中國女媧泥土造人的創世神話及《圣經》中提及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祖先亞當一樣,印第安部落的創世神話沒有離開博大深邃的土地。他們認為人類的祖先最開始就是出生在地面之下的,天地黯然無光,依靠自然界的力量或神的力量,他們從地面的小孔小洞中升至地面,慢慢學會耕作打獵,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而開始了真正的人類生活。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人是起源于大地,并且與世間萬物息息相關。離開土地,就不會存在人類,更談不上人類的發展。這些是最基本、最樸素的生態觀念,難怪有人把印第安人推崇為“當代的楷模”,主張向學習他們“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
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印第安因素及其生態思想
早期美國文學作品。早在殖民時期,印第安人的社會生態和諧理念就為人所注意。最早出現在法國人約翰·克雷夫科爾的作品《美國農夫書簡》中,他遠渡重洋來到早期的印第安居住地,在作品中他提及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有著“讓人向往的東西”。歐洲人期待能在美洲大陸上開創一片新的天地,實現自己無法在其他地方實現的夢想。這片看似荒蕪凄涼的大陸給這群清教徒們帶來了希望,那就是按照宗教理想構建一個全新的伊甸園,一個在心靈深處無限美好的伊甸園。
中期美國文學作品。最出色的代表作是庫柏的《最后的莫希干人》。作品以白人獵手邦波的冒險經歷為主線,完美地揭示西方殖民者發動殘酷的侵略戰爭目的是為了掠奪印第安人最看重最珍貴的土地。他們采取各種卑鄙手段,如詐騙、暴虐甚至是對印第安人實行聳人聽聞的種族滅絕政策。他們先以殘忍的方式騙取印第安人的信任,后來通過高價收購印第安人的頭皮的陰謀,利用當地人天生缺乏對酒精的免疫力,用“火水”(指酒)來麻痹和蹂躪印第安人,以神圣的《圣經》作為文化腐蝕的工具,侵略破壞當地文化,削弱印第安人的斗志,甚至毫無人性地把印第安人當炮灰,利用各種陰謀詭計挑撥各部落之間的戰爭,使之相互殘殺甚至是同歸于盡以坐收漁人之利。通過揭露西方殖民者的殘暴行徑,體現出印第安民族的悲劇色彩。
現代美國文學作品。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頗多,有代表性的有薇拉·凱瑟(Willa Cather ),海明威(Hemingway)等。作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薇拉·凱瑟擅長創作地方特色濃重的作品。她以自己熟悉的西部生活為背景題材,描繪人類社會對大自然,對大地萬物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她的作品描述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在作者看來,印第安人的生存方式就像大人躡手躡腳地干活,生怕吵醒沉睡中的嬰兒一般去保護大自然母親——這個養育了他們的大地,為他們提供衣食住的主人。作品中的人物不是與大地、空氣和水生靈敵對著,而是保護它們,讓它們不受到驚擾。這在薇拉·凱瑟的作品中有諸多體現:“他們在打獵時也同樣謹慎小心,印第安人打獵從來不是屠殺動物。他們既不破壞河流,也不破壞森林,如果他們要灌溉的話,他們就使用盡少的水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小心周到地對待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事物;既不會嘗試去改善它,也從來不去褻瀆它。”
當代美國文學作品。經過幾百年的工業發展,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社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人類發展的共識,也是人類的終極使命。這引發了許多人重新考量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西方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慢慢意識到了舊有發展模式的局限,以及陳舊腐朽的發展觀念的貽害,開始轉向印第安文化等少數族裔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以尋求一種革新的具有替代性的生態思想資源,代表人物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他被譽為深層生態學桂冠詩人。在他的作品《龜島》中,作者抒發了他對古老文明的向往。他把北美洲看作是一塊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同時也表達了對這塊土地的生態環境的關注以及希望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在加里·斯奈德看來,地球是一個生命體,由一個巨大的長壽無疆的烏龜支撐。他贊美阿納薩茲人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懂得生存,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和能力。他希望后人可以從中獲得啟示,學習他們的生態智慧,為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未來美國文學作品展望
翻閱美國文學史上的主要文學作品,我們不無驚訝地發現在美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物形象都占據一席之地。雖然它處在一個邊緣的位置,但它對中心文化仍有很強的輻射作用。以前是因為印第安人從大自然獲取的物質優勢轉變到后來遭受白人殖民者的破壞的物質劣勢,經濟上的弱勢導致了印第安文化也相應地轉向了邊緣,逐步處在被歪曲、被瓦解的境地。
回顧整個美國文學發展歷史,印第安人特有的民族堅韌性,使得印第安人生生不息,滅而不絕,并且在主流文學的背景下,依然堅挺地保持著自身獨特的種族色彩和獨立個性。據了解,目前美國許多高等院校都設置了印第安文學等課程,而且把印第安文學提升到一個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美國文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這在以往是無法想象的。
在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對立、矛盾不斷激化的情況下,只有樹立整體生態主義,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讓人類重歸自然,讓對立變成和諧,才能克服生態危機。從北美印第安人原始純樸的自然生態觀中可以看到人與自然可貴的和諧關系。所以,文學作品對于生態危機與生態意識的理解和宣傳對人們認識當前的生態危機,對提倡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啟示。而在已經破壞嚴重、千瘡百孔的地球環境下,印第安人的生態思想相信必將繼續引領社會潮流的發展,帶領人類走向創建一個新的生態關系的新世界。這種生態因素和印第安因素在美國文學作品中也將像血肉一般,緊緊相連,并在文學作品中繼續大放異彩。
對當代社會發展的啟示
21 世紀人類步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但社會文明的發展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愈來愈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思考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把視野拓展到一直被忽視但對人類生存而言卻是至關重要的大自然以及整個生態環境,逐步探索一種新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而北美大陸上飽含智慧和生態靈性的印第安人,為后人樹立了榜樣。它預示著我們已經逐步忘卻對我們有重大生存意義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印第安人對待自然的溫和方式以及與大地萬物和諧相處的觀念成為我們行動的楷模,只有真正領悟和付諸實施才能改變現狀。
印第安人主張不留痕跡地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與現代人掌控操縱主宰自然的生態理念完全不同。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印第安人從內心深處敬畏尊重大地母親的情結和思想觀念,對當前人類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促使人類重新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印第安人把自己視為與自然界的萬物,平等共生、和諧共存的生態觀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人類重新反思自己的發展模式,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在美國文學日益追求自我獨立的今天和未來,美國作家從土著印第安人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那里收獲了眾多的創作靈感。19世紀末20世紀初盛行的浪漫主義文學,就與同印第安文化價值觀部分相吻合。作為美國浪漫主義時期東部定居地與西部邊疆之間文學素材發生緊密聯系的媒介,印第安人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也相信這種作用會繼續延續下去,繼續對美國文學產生日益重大的影響,給美國文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并對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啟示。(作者單位: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