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階級斗爭思想是《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思想之一。《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的描述是一種“理想類型”。它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抽象而提煉出來的,它有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共性,但又不同于任何個別的資本主義社會。解讀階級斗爭要與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變化的現實相聯系。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階級階級斗爭方法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之一。馬克思、恩格斯以科學的態度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用階級斗爭思想不僅解釋了社會變革的原因,而且科學地預測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趨勢是共產主義社會。《宣言》開篇即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雹?“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②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依然存在階級斗爭。有人據此說社會發展就是靠階級斗爭,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一種誤解?!缎浴氛J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并非先驗的存在,而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雹?
《宣言》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④“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也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⑤這為我們提示了兩個問題:一是把一般原理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即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件、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二是把一般原理和個別結論區分開來,即要對馬克思主義采取科學的態度,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理解。這也是正確解讀和理解《宣言》的基本前提。《宣言》的中心命題是階級斗爭,正確解讀這一命題,是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現實變化的基礎。
解讀的方法問題——社會科學的歷史性
《宣言》中闡述的原理是科學,是社會科學。這里強調它是社會科學,是因為社會科學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特點。社會科學有其歷史性,即是說社會科學中的規律都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是各種社會條件和人的行為“總的合力”的結果。而自然科學中的規律沒有人的參與,是自然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只要條件具備就會確定發生,結果的重復性極強。人們對《宣言》的誤解或多或少與人們以自然科學思維來對待其中的原理有關。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所謂普遍原理就是具有超然性的科學認識,在這種認識下,社會科學的歷史性充其量被當作是外在的構成科學產生背景或運用場景的東西。對歷史必然性的強調,往往也是從歷史中剔除偶然性的客觀必然。個人被化約為群體,群體又被化約為社會,盡管也承認人的非理性和行為的偶然性,但最終還是把一切都屈從于必然性,偶然性無非是必然性允許范圍內的個別的、無足輕重的,可以化約的情形。實際上,社會科學不僅在于它具有超越一切歷史條件的超然客觀性,而且也在于它是對某一具體的歷史狀況的科學認知。因此,解讀《宣言》就要結合它產生的歷史條件,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的個人經歷,結合今天的現實狀況。
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
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想類型”解讀。理論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的認識,這種認識以客觀的現實為基礎,高于現實又不離開現實?!缎浴穼Y本主義的理論解釋,也不例外?!缎浴分袑Y本主義社會作了經典性的描述,也屬于一種“理想類型”式的描述?!袄硐腩愋汀笔邱R克斯·韋伯提出的認識社會現象的社會學方法論工具。理想類型類似于自然科學研究中的理想模型。它有這樣的特點:一方面,它是理論上所構造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又不同于事實;另一方面,它是指稱現實的概念,突出了經驗事實中的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東西?!缎浴氛J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包括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一個中間等級。中間等級會隨著社會發展逐步分化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階級結構最終只包括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斗爭,推動著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這里的表述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因為現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并不是像《宣言》中描述的那樣越來越簡單,而是出現了復雜情況,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筆者以為《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的描述是一種“理想類型”,它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抽象而提煉出來的,它具有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共性,但又不同于任何個別的資本主義社會?!缎浴窞槲覀兩羁陶J識資本主義社會提供理論指導。但是我們對《宣言》中的理論不能做形而上學的理解,而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做辯證的理解。理論的深刻性與現實的豐富性是有差距的,對理論的正確理解是正確解釋現實的潛在前提?!缎浴穼Y本主義社會作出的理論描述,并沒有否定資本主義社會會發生劇烈的變化,相反,《宣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化作出了一定的預測。《宣言》指出,“生產的不斷的變革,一切社會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的地方,”⑥“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變成世界性的了?!雹弋敶Y本主義變化和全球化的現實無疑確證了《宣言》的理論的深刻性。
對階級斗爭根源的再認識?!缎浴芬試烂艿倪壿嬚撟C了階級對立,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斗爭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原理。生產力是指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包含著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但從理論上講,個體的人不可能直接面對自然。在生產力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面對自然時候的人,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經歷了社會化的人,人只有通過在社會中學習基本技能才能面對自然;另一方面,個體的人難以單獨面對社會,人必然要組織起來才能面對自然。因此,筆者以為,人面對自然、改造自然不可避免要有中間環節,這個環節就是社會。發展生產力不能繞開社會,而生產關系是社會中的最基本的關系。從哲學的角度而言,生產力是生產關系產生的基礎,這只是從本源性來講,但是在現實社會中要倒過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產力的作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始終具有反作用。因此,在現實社會中發展生產力,就必須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但這種調整仍然具有客觀性,它必須始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尺度。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包含了兩個層次:一個層次屬于量變,對生產關系進行部分調整;一個層次是質變,對生產關系進行根本變革。應該說,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持續不斷的,對生產關系進行量變性質的調整也是即時的。對此,《宣言》有深刻的闡釋,“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⑧“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雹釋ιa關系的根本變革要靠階級斗爭來實現。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相聯系,是財富增長的一端,與之相反,無產階級則組成了社會中日益貧困的一端。這二者的矛盾會日益加深。最終,無產階級將通過階級斗爭的形式奪取國家政權,終結階級對抗的社會歷史,形成新的社會形態,“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⑩
對階級斗爭的科學認識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出現了十分復雜的情況,勞資關系緩和,給人造成的假象是階級斗爭不存在了。這既是對現實的一種誤解,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中階級斗爭思想做形而上學理解的結果。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并非是一個政治范疇。階級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階級關系的演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都是各個時代經濟關系變化的結果。恩格斯指出,“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眥11}階級斗爭的實質是階級之間根本經濟地位、經濟利益的沖突和較量。盡管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其經濟地位沒有根本改變。因此,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還依然存在。
理解階級斗爭原理不能離開具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一個歷史過程,不同的階段必然要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還要澄清的問題是,社會中的人不僅屬于某個階級,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2}因此,在用階級觀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的時候,要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關系、文化關系會影響到個人,進而會影響到階級斗爭的形式?!缎浴氛J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13}可以肯定,統治階級思想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文化的構成是復雜的。文化中還有不帶階級性質的組成部分,這些也會影響到階級中的個人。
總之,階級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結論,正確解讀這一原理,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有重要意義。(作者單位: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
注釋
?、佗冖邰堍茛蔻?⑧ ⑨⑩{11}{12}{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273、274、248、248、275、276、275、275、294、56、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