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征據是指那些不能單獨說明案件主要事實,而只能證明案件中的某一個要素,只有與其它證據結合起來,才能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間接證據證明力的特性表現為依賴性、關聯性、判斷推理性及排它性。實踐中,間接證據的表現形式相當廣泛,但只要是能夠汪明犯罪的時間、地點、作案人、被害人、作案工具、使用手段、損害結果、行為動機、目的等單一事實要素,案件情節的證據,都屬于間接證據范疇。
一、間接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
(一)偵查階段
1.正確運用間接證據,可以劃定偵查范圍,確定偵查方向。如1997年4月的一天.某旅社5號房間旅客周某報案稱,自己留在房間的現金1840元被盜。公安機關經勘查現場后發現:該房間門窗落銷,合頁均完好無損:房內僅住兩旅客;其它設施均束被翻動。由此劃定:要進入5號客房作案.又不損壞門窗,且可以合理進入現場的僅有與失主周某同住一室的旅客袁某和當日旅社的服務員張某符合這一條件。經詢問周某及旅社其它人員,均證實:案發當日,服務員張某尚未進過5號客房.且與周某同室居住的旅客袁某于案發后再來見面,據此,偵查人員認為可以排除服務員張某的作案嫌疑.劃定此案為內盜范圍.且旅客袁某是重大犯罪嫌疑人。由于明確了偵查方向,偵查人員于當日晚上即偵破了此案,并及時抓獲了犯罪嫌疑人袁某。在此,間接證據(現場勘查筆錄,對周某等的詢問筆錄)的綜合運用,很快劃定了偵查范圍,明確了偵查方向.把目標鎖定在了犯罪嫌疑人袁某身上.為案件的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問接證據是獲取直接證據的重要手段。案發后,一時收集不到直接證據,而從收集間接證據人手.往往就可以發現和取得直接證據。例如:某單位私設“小金庫”,套取公款后予以私分,案發后將“小金庫”的賬冊全部銷毀。審問時.犯罪嫌疑人不是一問三不知.就是講全部記不清了,結果審訊人員采用了“假設的客觀情景”,在桌子上除了放有口供紙、筆外,還放了幾本從其單位財務室搜查出的不同類型的筆記本.訊問道:“你認為賬冊銷毀了就無據可查了嗎?但是你別忘了一個事,你們會計怕日后對公款的去向說不清楚.在筆記本上又作了記錄,這一點你可能忽略了吧?”這一信息與桌子上隨意擺放的筆記本使犯罪嫌疑人一下子亂了陣腳。他不但沒有懷疑桌子上筆記本的真實性.而且聯想到會計的細心與膽小怕事。于是把“小金庫”及其以外的款項也都聯系起來.交待了各款項的來龍去脈及數額,從而由一個小的筆記本(間接證據)獲取了本案有力的直接證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使審訊取得了圓滿成功。
3.在有些案件中,沒有直接證據,但間接證據只要確實、充分,也可以認定證明案件的事實。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實踐中這樣的案例占有相當一部分比例。
4.間接證據是同一認定犯罪嫌疑人的重要證據。比如強奸案件中,從被害人內褲上,身上檢測出的精斑、毛發的血型,DNA比對,作案兇器上的指紋,現場遺留的痕跡.煙蒂、唾液檢測出的血型等與犯罪嫌疑人比對等.均是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同一認定的重要有力證據。
(二)審查起訴階段
1.利用間接證據,可以發現并擴大案件線索,挖掘追訴新的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在審查甲、乙行賄、受賄一案中,行賄人甲供述:為求乙辦事,于1996年3月15日用一普通大信封裝了200張新版100元票面的現金.送給了副市長乙,而經搜查發現乙家中一瓷罐確有20000元現金,但卻是400張50元票面的,且用報紙包著.紙繩捆扎。據此間接證據(包裝物,贓款票面)矛盾性.發回反貪部門補充偵查后,發現原先新版100元票面的20000元為乙向甲索要的受賄贓款;另50元票面的20000元則是丙“孝敬”乙的受賄贓款。由此又挖出了乙的另一起受賄20000元的犯罪事實。
2.間接證據可以鑒別其它直接證據的真偽,以便排除偽證。前述案例中,用乙上繳贓款的票面、包裝與甲的陳述的矛盾性.鑒別出了乙僅受賄甲20000元供述的虛假性.去偽存真,又挖出了乙收受丙20000元賄賂款的犯罪事實。
3.間接證據可以依法合理監督偵查活動的合法性。在張某詐騙一案中,經審查發現失主萬某報案材料與失物領條字跡非一人所書,遂詢問失主萬某,萬某稱自己只是報了案.并不知曉案件已破,更未領取任何財物.經核對辯認筆跡也不相符,后經調查發現:該財物為一偵查人員冒用失主名義代寫領條,將此財物據為已有。據此,檢察機關依法追回了財物,歸還了失主,并建議反貪部門依法對該偵查人員依法予以處理。
4.間接證據可以增強直接證據的證明力,從而為下一步出庭公訴鞏固和完善證明體系增加說服力。對言詞證據最好的驗證手段莫過于要求其“言之有物、有事”,直到相互印證,排除矛盾。
(三)審判階段
1.間接證據是迫使被告人認罪服法的有力武器。在一起強奸案件開庭審理中,被告人李某突然翻供,稱自己先前的有罪供述是屈打成招,其實自己并沒有實施強奸行為。針對此情況,公訴人適時宣讀了一份關于從被害人劉某內褲上發現提取的精斑、毛發的血型,DNA檢測結果均與被告人李某一致,同時,公訴方還播放了偵查人員詢問李某時的錄相,其間偵查人員對李某并無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李某聽了,看了這一切舉證行為后,深感羞愧.并不得不供述了翻供的原因是由于律師的介入.自覺法庭上有人為自己說話而心存僥幸所致。由此使李某心悅誠服地表示要認罪服法,重新做人。
2.間接證據是庭審調查的焦點,又是控辯雙方共同運用的一柄殺手锏,同時也是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堅強后盾。前述案例中,被告人李某翻供后,借口案發時自己并不在現場,而是在朋友張某家中玩撲克,且其律師出具了張某等人玩撲克的證言。但經詢問張某證實.當晚7點到8點,李某曾在其家玩撲克,后中央一臺電視劇快開時.李某借口要看電視劇便回家了,而本案案發時間為當晚8點半至9點之間,被告人的妻子尹某證實.其夫李某是當晚第一集電視劇播完后(約9點)才回家的.而從張某家到李某家中不足百米的路程,途中還要路過被害人劉某家中.由此可見李某的翻供行為與其律師提供的李某沒有作案時間的間接證據是虛假的:而公訴方引用的現場勘查報告,李妻尹某的證言等間接證據才是認定案件事實的真實依據。
3.間接證據是開展法制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堅持我黨走群眾路線的最好體現。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是基于人民群眾與司法機關用間接證據紡織的這張無形的“大網”。這樣才使大家認識到樹正氣,壓邪氣的信心和勇氣,勇于同身邊的不良現象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
(四)執行階段
1.間接證據是罪犯申訴和司法機關息訴的重要依據。如前所述:李某因犯強奸罪被判入獄后,提出當時玩撲克的還有林、梁二人,而且回家較晚,要求申訴。司法機關經審查原案卷后發現.原案中李某就有翻供不成而受律師指使的劣跡。這次又申訴,再經調查林、粱二人,均證實林、梁二人當晚回的較晚,在8點左右李某走后,由張某的妹妹頂替李某四人一起玩撲克,且案發現場及劉某家中遺留的沾有李某唾液的煙蒂.與李某身上查獲得相同牌號的半盒香煙,及其它相關證據足以揭穿李某編造的謊言。這一解釋使李某表示再不申訴了。
2.間接證據可以打消罪犯的消極抵抗心理,使其放棄再次犯罪的意圖,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前述案例中,李某聽了司法人員對其中訴的答復后.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消除了對原辦案人員的仇視心理和對社會制度的不滿情緒.認為原判是有理有據的,李某對司法人員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而感到佩服,表示今后一定要認真改造,認罪服法,回報社會。
二、間接證據的運用規則
1.間接證據的運用,必須符合證據的一般屬性,即客觀真實性、關聯性與合法性。實踐中,由于間接證據較多,關系又較為復雜,真假并存,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反復查證,確定其真實性:其次,間接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之間必須具有本質上的聯系性,必須能夠說明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手段(工具)、何結果、何動機等其中的一個要素;再次,問接證據必須具有合法性,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利誘、欺騙以及其它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三者缺一不可。
2.間接證據的運用.必須符合法定證據種類的特有屬性。比如列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這些言詞證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要求必須由兩名以上的司法人員依法詢(訊)問收集,并經法庭當庭質證,查證屬實的,才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而書證,物證類間接證據原則上要求提供原件,書證作為復制件時,則應南兩名以上司法人員調取復制.并簽署復制人姓名、時間,由出具人核對無誤簽名或蓋章后方可為有效,等等。
3.對單獨依靠間接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則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間接證據.以充分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即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方法(手段)、原因、后果,其中事由與人物是主要事實.即何人干了何事。如果間接證據的數量不足以完成對這七個要素的證明,也就達不到證據“充分”的標準,即該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4.間接證據必須與其它證據相互印證,彼此照應,形成一個統一協調的系統,才具有證明效力。間接證據的客觀依賴性.決定了它本身并不能反映案件事實的全貌,而只有與其它證據相結合,才能成為證據.產生證明的效力。
5.間接證據經過排列組合后,其推理、判斷的過程、結論必須符合客觀邏輯規律。南宋時代的法醫學名著《洗冤集錄》卷二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例:“昔鄂州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郡守自臨其獄,出囚坐庭中.去桎梏而飲食訖.悉勞而還之獄,獨留一人于庭,留者惶顧。諭久日:殺人者汝也。因不知所以。曰:吾觀食者皆是右手持箸,而汝獨以左。令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驗也。囚乃服”。在此,太守由死者右側肋條處的致命傷,與案犯中唯一的左撇子,這兩個間接證據證明死者為該左撇子所殺。其間使用了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即如果所有參與斗毆的人均被收入監牢中并參加了這次測試,那么既然死者的致命傷在右側肋下.雙方對打時就應該是一個習慣用左手使用兇器的人所為并致其死亡。一般人均用右手使用工具.而本案中只有一個左撇子,事實則暴露無遺。
6.間接證據本身與證據之間必須具有一定的同向性,證明案件主要事實情節之間的關鍵證據無任何矛盾。
7.間接證據經過排列組合后.必須能夠形成一條環環緊扣的證據鎖鏈,無懈可擊。在上述案例中,由案犯與死者同為漁民出現在場——為爭奪船只而參與斗毆——案犯為左手使用(兇器)工具的人——被害人致命傷在身體右側肋下——被害人的尸體(死事實的發生)——參與斗毆的人中僅有一人為左撇子.環環相扣.無一矛盾和又口發生.使案犯_心服口服地承認,達到“囚乃服”。
8.間接證據排列組合的結果必須具有唯一性.排它性,再無任何可能性,并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懷疑。上述案例中,前提是疑犯中只有一人是左撇子.而死者的致命傷又在身體的右側。由此才確定左撇子即為“殺人兇手”。但是倘若當時疑犯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左撇子,或者死者的致死傷并不僅在右側,其它部位還有,恐怕這一結論就不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了.而出現了新的懷疑點,需要進一步的查證加以完善證明了。
9.對間接證據必須進行全面的收集與綜合的審查判斷,才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只有全面收集各種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才能進行綜合的比對、檢驗,客觀公正的分析、判斷,也才能使我們據此推導出的案件事實更加符合案件事實的真像,以便對被告人作出正確的判決。
三、余論
據上文分析,間接證據雖然不能單獨、直接反映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需要與其他證據相結合構成一個證據體系,但在揭露、證實犯罪中與直接證據一樣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正確合理地按照客觀規律發現、收集和運用間接證據,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能,才能準確地把握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以保障我國刑事訴訟同的的完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