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有“天才少年”、“我的奮斗”等字眼的成功勵志類書籍,可能是市面上最為暢銷的一類書。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中國社會,年輕人渴望成就事業,實現自我價值,自然就十分關注成功人士的背后“秘方”。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由《紐約客》專欄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Halcolm Gladwell)撰寫的《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中文譯名:《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恰恰是這樣一本探討成功“秘方”的書。該書2008年底一經出版,便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榜首位置長達11周之久,可謂賺足了眼球。
所謂“異類”,一般指統計樣本中偏離平均值太遠的個體,在這里,則指那些成就異乎尋常、出類拔萃的成功人士。格拉德威爾在書中通過一連串妙趣橫生、精彩紛呈的故事,試圖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對于那些出類拔萃的“異類”,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的成功僅歸結于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努力,而更應該去研究他們的周圍環境、外在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讓我們通過書中提到的幾個小故事來梳理一下格拉德威爾的成功關鍵詞。
第一,“占盡先機”和“馬太效應”。有人發現,加拿大出色的職業曲棍球運動員們擁有共同的特征——他們絕大多數出生于1月至3月,難道一季度出生的人更有曲棍球天賦嗎?真正的原因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生日的巧合與加拿大曲棍球少年班的入學年齡有關!分班的截止日期是1月1日,這樣一來,生于1月份的孩子永遠是班里年齡最大的,對于這些處于發育期的小球員來說,年齡上幾個月的差異會造成表現的不同,年齡大的孩子(生于前三個月的)更強壯,球技會顯得更好,于是他們被認為更有前途,更容易被選拔到更為高級的訓練班,如此一來,僅僅因為生日的差異,這些一季度出生的孩子一步步地獲得更好的訓練機會,最終更有機會成為職業球員。
格拉德威爾指出,這種占盡先機(head-start)的優勢,才是“異類”們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往往卻在坊間的成功故事中被遺漏了。先機往往來源于一些十分偶然的因素,卻被人當作是“異類”們個人的能力和天賦,并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更多的關照、機會和資源,使得優勢不斷加強。也就是說,偶然形成的“先機”,加上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最終使那些具備微小優勢的人成長為非同凡響的人。
第二,“10000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不否認個人努力的作用,他甚至提出了一個“10000小時定律”,即任何專業技能都需要至少10000小時的反復練習才能成為大師。但是他在書中更強調10000小時形成的條件,即提供給“異類”們特殊的環境和時機,而不是其他人堅持10000小時的機遇,最終將他們造就為特殊的英雄。
例如,比爾·蓋茨(Bill Gates)之所以能成為電腦行業的老大,與他少年時代擁有的得天獨厚的接觸計算機的機會不無相關。在那個時代,計算機體積龐大,數量稀少,只有極少數人能有機會接觸,但蓋茨高中時代因為富有的同學母親贊助而獲得了上機時間,然后又在華盛頓大學遇到貴人,讓他免費使用了當時大學中唯一的一臺電腦。當然,蓋茨是一名極其聰明和愿意努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電腦時代來臨之前就擁有了數千小時的電腦程序設計經驗,而他身旁的大部分人連一分鐘電腦都沒用過!
同樣,樂迷們鐘愛的英國搖滾樂隊Beetles早年間在德國漢堡的酒吧賣唱,由于漢堡的酒吧從下午開到午夜,迫使Beetles在超長的演出時間中不斷嘗試、磨練各種現場演出技巧,才有了后來他們超越同輩的非凡藝術表現力。
第三,“時代機遇”和“代際決定論”。格拉德威爾認為,偶然因素形成的“先機”和特殊環境打造的“10000小時定律”,是“異類”們成功的必要條件,但要最終達到輝煌,更需要時代的機遇,換句話說,你得趕上好時候。而這個好時候,往往決定了某一代人能夠比其他代人涌現出更多的“異類”,即近乎于代際決定的宿命。
例如,在律師事務所林立的紐約,最為成功的律師群體,很多人是1930年前后出生于紐約的猶太移民。格拉德威爾回顧了他們的成長路線:他們的父輩作為第一代猶太移民,在大蕭條時期為了謀生,很多不得不轉行成為紡織業的小企業主,這正使其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中繼承了創業基因:之后在四五十年代,他們剛好趕上二戰后紐約公立學校的黃金時期,得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但畢業后又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被主流律師事務所排斥,不得不承接“敵意收購”這類當時看來的臟活:七十年代,并購大潮興起,這些曾經被邊緣化了的猶太律師們,卻因為剛好已經修煉了數
80e7ce9c48da87e196144754a8315747萬小時的“敵意收購”經驗,而得以抓住時機,開創出全新的高利潤律師業務。
同樣,比爾·蓋茨因為機緣巧合練就的10000小時編程技能,最終助他成就微軟帝國的霸業,同時,這也要歸功于七十年代中期的計算機革命。1975年1月,8800型個人電腦的誕生,使不少人看出了電腦市場蘊含的巨大商機,可誰會先下海呢?如果你年紀太大,很可能已經在IBM之類的老牌公司謀到職位,自己再去創業,機會成本過高:如果你年紀太小,恐怕還沒有掌握必要的IT技能。而蓋茨生于1955年,那時還不到20歲;既懂編寫軟件,又是初生牛犢,年紀恰到好處。他因此從哈佛輟學,抓住了黃金商機……再看看蓋茨身邊的那些IT英雄:同樣靠微軟擠進福布斯排行榜的保羅·艾倫生于1953年、斯蒂夫·鮑爾默生于1956年;蘋果電腦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生于1955年,谷歌的CEO施密特也生于1955這一幸運年份…小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當我們再發現中國網絡時代的商界精英大多出生于20世紀七十年代中前期,而胡潤中國富豪榜上的房地產大佬們又基本上是清一色的50后,而非40后或者60后(注:房地產需要政府關系和相應能力,中國房地產火熱的10年中政府主事官員主要是同齡的50后,同學或朋友更容易做事……),這是不是就不會再讓人感到奇怪了呢?
簡單回顧一下,格拉德威爾提到的成功關鍵詞有:偶然形成的“先機”、特殊環境下打造的“10000小時定律”、“時代的機遇”等等,基本上著眼于“異類”成功的外在條件。正可謂“時勢造英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對于各位立志成功的有志青年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在于,原來這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異類”們也不過只是普通人,在資質上與我們并無不同:壞消息則在于,外在的先機、運氣、環境,虛無縹緲,不可掌控,要是一開始就沒有出生在“正確的時間”,就算掌握了這些成功“秘方”,那又有何用呢?
我想,對有志青年來說,有用的啟示至少有兩點:
第一,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圍內,你有沒有努力創造條件在自己選定的領域、行當里,做足那“10000小時定律”的功課。“異類”們可能因為機緣巧合,得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實踐10000小時,從而更快地脫穎而出;但“10000小時”畢竟不是適用于所有人,沒有扎實的積累,運氣砸到頭上,你也抓不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終究,天助自助者。
第二,機遇具有時代特色,你生在什么時候,就是哪個時代的人,就面臨著那個時代給予的機遇,應該把握的就是那個時代的先機。因此,審時度勢真的很重要,至少,不要逆勢而為。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一書,對于國家的管理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們,可能具有更為重大的啟發意義。如果說,“異類”們的成功最終是受益于那些普通人無法企及的特殊環境和機遇,那么,如何打造更合理的社會制度,將這些環境和機遇提供給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讓所有渴望成功并愿為之付出努力的普通人,也都能夠在平等的氛圍中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是公共管理者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