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病、癌癥及感染性疾病合稱全球4大健康殺手。不幸的是,我國患糖尿病的人數近年猛增,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的報告,已達9240萬之眾,居世界第一。幸而,糖尿病可以治療,而且治療之效果甚好。
自從加拿大學者班亭發現胰島素并證明胰島素能用以治療糖尿病后,糖尿病救治有望。由于胰島素必須注射方能有效,因而多有不便。其后又研制出許多可以口服的藥物,用于病情較輕的病人,亦甚有效。當人們歡欣鼓舞之時卻又注意到,若僅是藥物治療,不論是口服降糖藥還是注射胰島素,療效皆不理想。于是人們注意到還必須對病人的飲食進行控制。糖尿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營養素的代謝障礙,對營養的攝入進行調控,自是應有之義。當然,如今的說法是還需增加運動,于是有了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與運動,治療糖尿病“三駕馬車”之說。近年則認為還需加上“檢測”,即應經常檢測血糖等指標的控制情況,與“教育”,即病人與其家屬應學習和掌握有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如此,“三駕馬車”變成“五駕馬車”了。
在病人及其家屬應掌握的相關知識中,關于飲食控制一節,應該是“重中之重”了。我國臺灣地區的蔣經國先生患糖尿病,他的醫療條件自然甚好,但蔣先生對飲食控制一事卻是十分漠視。據說,他曾對他的醫生說:“吃什么藥聽你的,但我吃什么飲食應該聽我的。”結果他的糖尿病完全失控。像蔣先生這樣固執的人也許不多,但飲食之事確實不同于用藥,醫生開個處方,什么藥、用多少量,病人照著辦便是了。飲食不僅品種繁多,而且還希望經常、甚至日日“換換胃口”,所以若非有營養師專門調制,恐難治病和口福兩全。不過,若是掌握幾個原則,一般糖尿病人或許亦可兩者兼顧。
糖尿病人的飲食原則,有以下三點:
一、“總量控制”即不管吃什么,總的食量應有控制。因過多必加重病情,過少又營養不足。這個“量”,以食物提供給人體的“能量”為準。一般身材、從事輕體力勞動,如家務或辦公室工作者,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以30千卡為準。體重超標者酌減、體重不足者酌增。活動量大者酌增、小者酌減。若為60公斤體重,則每日需1800千卡。
二、“合理搭配”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以產生能量的營養素而論,糖、脂肪、蛋白質,三者皆不可缺一;蛋白質為人體結構之主要組成成分、新陳代謝所必需,一般成人每公斤體重每日約需0.8~1.2克。糖尿病為消耗性疾病,故可酌情多些蛋白質飲食,如取上限1.2克。當然亦不能過多,因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中的一部分亦可轉化為糖,即糖之“異生”作用。設病人體重為60公斤,每公斤體重給予1.2克,則每日需進食蛋白質72克。每克蛋白質產生的能量為4千卡,則72克蛋白質產生288千卡能量,在每日所需的1800千卡中占16%。脂肪亦為人體必需之營養素,一般成人每公斤體重需0.6~1.0克,取其中數為0.8克,則60公斤之人,每日約需48克,為方便計,算作50克。每克脂肪可產生能量9千卡,故50克脂肪可產生能量450千卡,占全日所需能量的25%。每日所需之1800千卡熱量中,蛋白質占16%、脂肪占25%,所余61%應由糖(此處應理解為碳水化合物,即如淀粉、果糖及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糖等)來提供,為方便計算作60%,則有1080千卡應由糖來提供。1克糖可產生的能量為4千卡,故1080千卡除以4,為270克,即是此人每日可攝取糖分之量。計算至此,已知此人每日應攝取糖分270克、蛋白質72克、脂肪50克,共得總能量1818千卡,大約符合了1800千卡的總量。
這些是營養素的需要量,怎么把它換算成具體的食物呢?營養學家們早已測出每100克大米中含糖分79.2克,若算是80克,要滿足270克糖分需337.5克大米,約330克。每100克瘦豬肉中含蛋白質20.3克,若以20克計,要滿足72克蛋白質需360克豬肉,若此人只吃肉,可吃360克。植物油中脂肪含量99%,略去那1%不計,此人每天可用50克油來獲得50克脂肪。當然,人不能每天就只吃這三樣東西,吃面代替米行嗎?吃魚代替肉行嗎?一半米、一半面、一半肉、一半魚行嗎?當然可以。這就是第三個原則了。
三、“等量互換”即含糖分豐富的食物之間、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間可以相等的量互換,但這個“量”是指該食物產生的能量,而不是重量。拿300克米飯換300克西瓜肯定不合算,因為西瓜里水分多。營養學上將人們常吃的食物分為六個大類:第一大類為谷物,包括含淀粉量高的土豆、山芋等,以糖分為主;第二大類為水果,亦以糖分為主;第三大類為魚、肉、禽、蛋及豆制品等,以蛋白質為主;第四大類為奶及奶制品,亦以蛋白質為主;第五大類為油脂,提供脂肪;第六大類為各種蔬菜,以提供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等為主。顯然,除同類食物可以互換外,第一、第二類之間,第三、第四類之間也是可以互換的。
為方便掌握,營養學家將能產生80千卡能量的食物量定為一份。如米23(25,約數,下同)克、面粉24(25)克、蘋果138(150)克、連皮西瓜364(350)克、瘦肉47(50)克、魚75克、牛奶110克(約100毫升)、油9克(約10毫升)、白菜500克、黃瓜727(700)克等等。這樣便不難理解:本來應該吃300克米的人,可以吃150克米,100克面粉,還有50克米可以換成150克蘋果、350克西瓜;本應吃350克肉的,可以只吃100克肉,另250克肉換成375克魚,當然最好拿150克肉換225克魚、100克肉換200毫升牛奶,這樣營養會更全面些;本應吃50克油的,建議吃40克,拿出10克來換250克白菜、350克黃瓜……這樣一換,品種全了、營養也好了,還飽了口福。
按照這個原理,糖尿病人并無不可食之物,甚至包括甜品,關鍵在于量的控制。近年有人提出一個“升糖指數”的概念,即指該食物所含之糖分與等量葡葡糖相比,在進食后兩小時內血糖升高的速度與能力。強調應吃升糖指數低的食物,既吃飽肚子,血糖也升不了多少或不會有過大的波動。“升糖指數”以葡萄糖粉為100計算,面包為88、米飯為83、南瓜75、西瓜72、土豆66、香焦52、蘋果36、桃28……可以看出,許多水果的升糖指數并不高,因為水果中多含的是果糖。同理,作為調味品的糖為蔗糖,吸收后分解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果糖雖然很甜,但并不直接升高血中作為糖尿病病情指標的葡萄糖。當然,最終這些果糖也會逐步轉化為葡萄糖被人體利用。所以還是這句話:關鍵在于量的控制。
上海話說“螺螄殼里做道場”,道場還是可以做的,只是不能做得太大,不能隨心所欲。糖尿病人也是可以飽口福的,只是要科學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