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來有著獨特消費習慣和取向的大學生群體,其消費也在逐漸突破校園范圍而趨于“社會化”,其中日益明顯和突出的諸如超前、奢侈、攀比、從眾、盲目,甚至灰色、黃色消費等非理性、不健康的消費,無論是對于社會,還是其個人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這就有必要對大學生的消費加以引導和教育。
對大學生消費的引導和教育,應當說是一項全社會的工作,需要包括教育者、學生家庭,以及社會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能卓有成效。首先,從社會角度看,全社會各個部門,尤其是那些消費場所,要從戰略高度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積極主動地對青少年的消費取向進行正面的引導和疏導。這項工作若想有成效,最主要的是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并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一是可以通過政府行為采取切實措施堅決取締那些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消費領域和場所;二是各種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用正確的、積極向上的輿論引導青少年;三是應出臺或完善一些事關青少年消費的法規,把引導青少年健康消費的工作納入法治的軌道,如對于那些向青少年提供不健康消費的經營者繩之以法,并加重處罰。
其次,注意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消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學生家長一方面對子女的正常消費提供資金,這是學生完成學業的經濟支柱,另一方面又必須對子女的消費情況有所掌握,經常過問,及時糾正那些不應有的消費,同時要講清道理。經驗告訴我們,家長提供給子女的費用,少則苦了子女,多則容易慣壞孩子,因此在費用方面搞點預算、控制等實有必要。
再次,進一步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其他人群一樣,大學生每天都離不開消費,因而多種類、多層次、多方式的社會消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而學生接受或者認可的消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成長。因此,學校教育中有必要把消費教育列為日常性的一項重要工作。
第一,教育者要轉變觀念,從思想上真正重視大學生的消費教育。教育者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能力培養,而且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而做人的問題,往往在生活中,尤其在消費理念、消費方式中得到更多的體現,因此教育者不能把學生的花錢、消費僅僅視為學生個人的、可管可不管或最好不管的私事,而應積極地加以引導、啟發和教育。為加強針對性,學校可有計劃地在每學期組織若干次專題講座,結合學生的消費實際對學生進行消費教育。
第二,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理性消費的意識,并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這是引導學生健康消費的根本措施。
第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稍O立不同層次的消費咨詢與指導部門,對學生的日常消費,尤其是“大宗”消費提供咨詢和指導。從實際情況看,這項工作十分必要,因為目前學生不是來自城市家庭的獨生子女,就是來自入學前從未在消費問題上見過“大世面”的農村家庭,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弱,不懂、不會消費,多花錢少辦事、花錢也辦不好事,甚至花錢辦壞事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設立這樣的部門,抽調一些各方面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員從事此項工作,相信對引導學生健康消費會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