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七冊12課《開天辟地》與13課《普羅米修斯盜火》都是以神化傳說的形式呈現給讀者,文中通過塑造性格鮮明的兩位神盤古與普羅米修斯,讓學生深刻地去感受其身上所具有的那偉大的精神品質,從而內化、感悟,影響其自身的行為準則,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兩篇神話的語言優美、結構清晰,文中都已傳說的形式引入課文,接著具體地描述開天辟地的過程與盜火的經過。文本以傳說的形式引入就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文本的信息材料更感興趣,文本依其自身的優勢能夠更進一步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語言文字,感受大神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在描述開天辟地的過程與盜火的經過時,文本采用形象的語句,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過程與經過,讓大神觸手可及,又似曾相識,讓學生感覺就是近在咫尺的人,而非高不可攀的神,就是自己生活中熟悉的面孔,而非遠在天邊的陌路人。讓神更具有人性化,而非一臉嚴肅、傳經受道的圣士。最后,文中又用有力的文字表現了大神為了人類而不惜粉身碎骨,不惜經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的偉大精神。這時,神的形象與人的形象二者和諧地交織在一起,神與人統一起來,神人合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矗立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感受是那么的高大,心中油然生起敬畏之情,并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最后遷移、內化,成為自己本質力量的一份子。
教學中,我依據學生的初讀感受,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先前的認知經驗,抓住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生長點,兩篇課文采用相同的教學結構。
一、設置疑問,確定目標
教學初,教師采用談話的方式引入:如果把大神看成人,你覺得它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學生依靠自己的初讀感受,認為盤古神勇無比、舍己為人。而普羅米修斯具有著機智勇敢、堅強不屈、舍己為人的性格特征與品質。在學生初讀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主問題,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兩位大神的這些品質與性格特征,在問題的導引下,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走入文本,感悟語言文字。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中,教師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與文本進行先期對話,從整體上去感知文本,感受文本中神的形象。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神便會成為人一步一步地走進學生的心田,神也會成為人一樣,在學生心中豐富起來,高大起來。
三、細讀課文,品析感悟
抓住文本的生成點,即文中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去透析大神的心靈,賞析大神的靈魂,更有利于使文本的語言被學生所感悟。在學生與文本的先期對話后,教師以文本的語言文字為憑借,即表現大神性格品質的語句,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實現師、生、文本三者的對話,達到師、生、文本三者靈魂的和諧共振。文本的內涵,大神身上所流淌出的人性,被學生、教師所吸收,影響著其今后的人生軌跡。
四、自由言說,內化外顯
在學生的精神得到滿足之時,大神的崇高被學生同化、順應、吸收之時,教師應留出一定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去暢談自己的所得,此時的談也是一種內化,更是一種外顯,它會影響著學生今后的行為準則,使學生的人生體驗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人生向著崇高邁步。在課的結尾,教師以“大神在我身邊”為題,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大神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輝之美會照亮學生的心田,此時,大神身上的人性也自然流進學生的心田。
以上的教學使神人格化,在神的身上賦予了人的本質力量,神性與人性得到了有機結合,二者得到了合一,神變得更崇高、更高大,而此時的崇高與高大都緣于擁有了人性的光輝之美。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又一次地走進了神,神的形象與輪廓在學生的頭腦中也進一步地清晰起來,而抓住文中表現神精神品質的句子與詞語讓學生品析,學生會走進神的心靈,而神的心靈也會走進學生,二者相通、相融、相生。最后,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表述,身形、人性的合一,規范學生的行為,影響學生的人生,學生身上顯現出來的本質力量也會向前更進一步,這一切都緣于神性中流淌著人性。
文本是既定的語言文字載體,它承載著編者的意圖,承載著作者的表達意念,承載著豐滿的藝術形象,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作為生與文本中介的教師,應該讓學生與文本實現深度對話,是編者的意圖、作者的意念被學生所吸收、接納,使文本的藝術形象與學生得到有機的融合、高度的統一,使文本的內涵與學生得到和諧共振、共享共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實現這些呢?
(1)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前經驗、前理解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課堂上師、生、文本三者對話的基礎,教學前,教師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走入文本的深處,挖掘文本的深度與人文內涵,并進行開發利用,大膽地取舍、引申,使學生在認知感受上變得更形象、更直觀。
(2)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前經驗、前理解,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課堂教學對話的主通道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措施,使主通道變得更快捷、更順暢,這樣便拉近生與文本的距離,使生覺得文本中的藝術形象是那么的熟悉,是那么的可親,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教師使神人格化就是讓神變得熟悉,讓文字變得可親,這種熟悉與可親會引領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形象的靈魂深處。
(3)教師要準確地抓住文本中的生長點,實現生與文本的深度對話。文本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語言文字是由一個個語言符號構成,在這些語言符號中總有著使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和諧統一的生長點。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抓住這些生長點,使學生由此點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心靈。
(4)教師要留給學生自由言說的時空,內化文本的內涵,咀嚼文本的精華。課堂的開放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放,心靈得到開放。課的結尾以“大神在我身邊”為主題說一段話,讓學生把文本的人物放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來指導自我的行為,轉化自我的行為。
課堂教學要做到以人為本,就要敢于對文本中的語言材料進行再創造,抓住文本中的有效生長點,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文本中的人文內涵自然地流進學生的心田。
(邳州市運河鎮索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