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賴于閱讀教學來奠定基礎。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訓練。要把朗讀作為學習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把課文的語音讀準,句子讀通順,課文讀流利,逐步達到正確、流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的有效途徑。我認為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要以“讀”為本,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要完成閱讀要求,加強對學生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讓學生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從讀中得到自得自悟。
1. 加強范讀
通過范讀把文中的情趣、韻味通過聲調的高低強弱、緩急傳達出來。另外,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讀出激昂,委婉處讀出委婉,悲憤處讀出悲憤,愉快處讀出愉快。如在教《劉胡蘭》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時,“劉胡蘭和敵人的對話,讀出了對敵人的憎恨,對英雄的敬佩之情。”教師惟妙惟肖的范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會紛紛模仿教師的朗讀,讀得非常陶醉,聲情并茂、入情入境。觸摸到語言文字的旋律美,去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完成朗讀要求和閱讀教學任務。
2. 注重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每次閱讀之前,教師都盡可能用生動的語言或借助掛圖、實物、音像、媒體等手段,反正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精心設置一個激趣導入的過程,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接觸課題,大膽猜測,提出問題,然后再帶著問題、懸念、遐想等投入閱讀實踐與體驗。這樣,閱讀教學就會初步達到讓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優美”和“閱讀的樂趣”的目的。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在黑板上出示需要小組合作討論的問題,這樣孩子們就有了任務,不會感覺無所事事而去講小話。不過在完成我的問題之后,他們還要自己再提出一個新問題,真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 精心設計練習,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閱讀信心
在問題的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同時,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有詞語的練習,如讀詞語,用學過的字組成新詞,既復習生字,又積累新詞。還有反義詞練習、形容詞疊詞的練習、詞語的搭配練習等。有句式練習,如說句子、仿寫句子,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有些練習的設計體現學科間的溝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畫一畫,配合短文內容畫一畫。說一說,交流一下最近學會了什么,是怎么學會的。這些練習,有利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綜合運用所獲得的語文能力。其實小學低年級的閱讀題不難,細心的小孩只做一兩次就會發現,答案全部在短文中,這就要他們好好讀短文。我在平時要求他們至少讀兩遍,先通讀,就算遇到讀不懂的地方,也要堅持讀完,不能半途而廢。然后帶著問題再讀,找到答案就寫下來。讓孩子們知道,遇到短文閱讀題不要害怕,答案就在短文中,像玩捉迷藏一樣,找出來就可以了。
4. 保證讀書時間,加大讀書實踐
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書、思考、有充足的時間試讀、練讀,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分析,朗讀片段,借助表演等,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語感。例如,在教學《三借芭蕉扇》一文時,安排20分鐘讓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課文以及幾個長句,啟發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的獨特感受,并在交流中相互啟發。
二、加大課外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充分運用課文信息,將目光兼及到課堂之外的無限領域,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中。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課文的學習這一條腿走路顯然是不行的,針對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 每周一詩,積累名句
每天的早自習、下午的課前預備時間,教室里便充滿朗朗的讀書聲。每星期抽出一節課舉行詩詞朗誦會,古詩抑揚頓挫的韻味,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培養高雅的情趣。
2. 自由閱讀,做好筆記
通過開放的圖書室、閱覽室,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每周做兩篇讀書筆記,摘錄重要句段,寫出自己的感悟。同時,教師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 影視欣賞,上網瀏覽
電影、電視、網絡擴大了人們的閱讀空間。因此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例如在教《回自己的祖國去》一文時,讓學生收集當年知識分子如李四光、錢學森等無私奉獻的事跡和有關圖片資料,并在課堂上展示,那么學生會對文中華羅庚的言行有更深的理解,被那一代人的精神所感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闊視野,擴大了閱讀面。
總之,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必須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為提高讀書能力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岷縣回民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