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40%的家庭感到教育開支的負擔有些沉重”,日前,由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郭明磊牽頭的課題《武漢市居民家庭教育開支及教育負擔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盡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教育亂收費,但賬面外的花費讓家長們頗感壓力。經統計,教育開支已占到了被調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人民日報》9月6日)
此前,據媒體報道,江蘇省揚州市城調隊的專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育支出占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2%,家庭子女教育負擔沉重。另外,甘肅省副省長坦言,教育支出是甘肅農民返貧的第二大因素。可以說,教育支出正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極限。
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國多數家庭教育支出增長對家庭承受能力提出了考驗。經過對比發現,在各個教育階段,我國家庭的教育費用負擔水平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和一般發展中國家。差距最大的表現在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我國家庭的教育費用負擔率比國外高出數十倍,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承擔較高比例的教育費用,從整體上大大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負擔。
由于巨大的城鄉差別,農村家庭在支付高中以上教育階段的教育消費時已經力不從心,一個農村家庭全年的純收入尚不足以支付一個本科生一學年的教育消費,而其家庭存款也只能支撐一個本科生完成不到半年的學業,城鎮家庭的情況相對要好一些,但教育支出的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無可避免,尤其子女在較高教育階段就學的家庭可能存在明顯的替代效應,因為一個本科生一學年的教育消費將近占去城鎮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勢必要影響其他消費。
筆者認為,四成家庭教育負擔沉重表明了我國家庭教育費用負擔水平的不合理性。這充分說明,在實行教育費用分擔機制后,由于地方政府沒有完全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導致家庭的負擔水平節節上升,許多家庭已經不堪重負。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有關部門應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和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可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礎,確定各級教育費用的家庭負擔比例,在確定比例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差別,以此穩定人們的教育預期。
在現代社會,教育越來越成為確定社會成員地位的關鍵性因素,以致教育成了當今時代中國老百姓“最不怕花錢”“最舍得花錢”的地方。當今,越來越多的人的社會地位、權力、收入和聲望,更多地取決于個人的后天努力和成就,個人后天受教育程度與個人社會地位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并且,不論是對于社會上層成員要防止向下流動而言,還是對于社會下層成員要實現向上流動而言,都必須在教育上取得優勢。正因為如此,教育支出應在家庭承受力的合理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