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職業教育是專門以培訓學生的職業技能為目標的教育,而由于受學校擴招影響,職校生入學素質總體下降,大多數學生沒有真正的社會閱歷和就業經歷。他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順利就業,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競爭能力,而僅僅依靠單一的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要大力提升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強對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關鍵詞:職業學校;職業指導;思路;方法
一個人的職業選擇正確與否,是他能否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學校擴招影響,職校生入學素質總體下降。一是被動地接受教育。部分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形成許多留守兒童,家長出于無奈而將其送到學校“托管”,他們由于絕大多數是被動接受,所以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找不到學習方向,學習沒有壓力,沒有動力,怕苦、怕累,生存能力較差,就連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是老師“強行”灌輸給他們的。在這部分學生的頭腦里是不會有“就業”的觀念,而真正到了就業的時候,他們便顯得不知所措,不敢去面對現實,害怕就業,一味地依賴家庭。二是為好奇而讀書。部分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對某個專業技術產生好奇,而不是為了學習專業技能謀求合適職業,他們對未來職業的認識是朦朧的、淺薄的,對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氣質、職業能力都缺乏了解。
一、創新職業指導工作思路
要貫通學生與職業。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幫助學生轉變觀念,改變頭腦中的職業偏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熟悉職業情況,明白學習為了工作,要生存必須工作,要提高生活質量必須努力工作的道理,進而有目的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與潛能,并自覺地將社會需要與個人志趣結合起來,把在學校的學習活動與未來的職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要貫通教育與職業。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是“服務就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使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的職業需求、與學生的就業緊密地聯系起來,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開發他們的創業精神,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實現觀念上的根本轉變,正確面對新問題、新環境,善于解決新問題,從容應對新變化,形成新思路、新對策;勇于投入創業實踐,不畏艱難,不怕挫折,艱苦創業;善于把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要貫通學校與社會。職業學校,只有緊跟市場步伐,及時調整、開設與社會勞動力市場相適應的專業,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此同時,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積極拓展推薦就業門路,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爭取主動,進而促進學校辦學規模的發展。
二、積極開展職業指導
增強對職業的了解。所謂職業,是指社會分工的產物,是勞動者隨著社會的進步以獲取經常性收入為目的而從事連續性的、相對穩定的專門業務,通常又叫工作崗位。職業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特點。(1)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會推動職業的發展變化。職業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產生,也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在以前,會打算盤就能干財會工作的在我國比比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的普及,而今對財會人員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是否會打算盤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和現代理財新觀念、新知識。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面臨多次的職業變化,要想不被社會淘汰,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2)經濟發展變化會催動職業的發展變化。經濟格局和經濟發展速度在制約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制約著人們的勞動方式。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生產工人往往從事比較單一的職業便能應付正常工作,因而工種分類相當細,如機械類的鉗工專業就細分到裝配鉗工、維修鉗工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對生產工人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那些單一的專業(工種)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機電一體化等專業應運而生。職業是隨經濟發展而變化的。(3)地域、環境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職業。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區的水產資源豐富,因而漁業較發達;大慶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開采成了那里的主要行業;珠江三角洲毗鄰香港、澳門,港澳臺同胞回鄉投資辦廠較多,因而手工業較發達。
不同的投資環境、投資方向或歷史發展不同會派生出不同的職業。如北京、廣州市的旅游資源較豐富,旅游業相對較發達;景德鎮、佛山市盛產陶瓷而被譽為瓷都;順德市成為小家電、熱水器的生產大鎮,東莞市虎門鎮的服裝生產銷售全國聞名,遠銷海外等。
了解自己的個性,增強自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這些因素影響著他在職業上的選擇和發揮。因此,讓學生先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個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結合現實情況,揚長避短,找一個最佳結合點。
三、實施正確有效的職業指導方法
職業指導包括就業指導課程列入常規教學計劃,開展規范教學。為了提高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科學性、系統性,近年來,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逐步建立了相關的職能機構,將職業指導教育工作更加完善地開展起來。配備了職業指導專業教師,鼓勵教師加入職業指導知識培訓班,同時安排職業指導人員參加培訓,開設職業指導這門課程并將其納入教學計劃,做到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常抓不懈,保證了職業指導的時間與空間,規范化與有效性,改變了以前在學生臨畢業之前講一講或開個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了事,運用各種保障措施確保學校歷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的好成績。
開展交互性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的指導教育。職業指導是一門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除了具有本身獨立的內容外,有些內容還會反映在其他學科中。因此,在職業指導教育過程中還要注意這門課與其他學科,尤其是專業課的結合,做到相互滲透,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如上德育課時,要強調職業道德與就業的關系;上專業課時,又強調學好專業課與將來就業的關系;上基礎課時,給同學們講清楚學不好基礎課會影響專業課的學習而影響將來就業的關系。此外,還要利用班會課、黑板報或廣播就某些“就業失敗案例”展開大討論。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規范地開展職業指導相關課程的教學外,還注意到這項工作的“全面性”,即職業指導是我校全體教職工的事,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
要把理論性教學與實踐性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職業指導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求知行合一。因此,根據同學們所學專業和社會需求,針對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導、教育,使同學們在學習有關職業、擇業、創業、心理、社會等有關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課堂內的各種教學活動。把個人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能力和求職技巧等的培訓變成在理論指導下的自覺行動。比如,通過觀看錄像、模擬訓練、座談討論、參觀考察等活動,反復思考,牢固掌握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理論知識,勇于實踐探索,在實踐中培養和增強求職能力和創業能力。再比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進行現身教育,或安排學生走出社會,到現實中去接觸勞動模范、企業家、崗位能手,從而讓學生懂得有所作為和人生價值的真諦。
職業教育要十分注重全方位地開展認識社會、認識職業活動。一方面,從家庭開始。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鼓勵同學們幫助家里做家務,鼓勵他們充分了解父母、親友的職業和創業經歷,從而提高他們對學好職業指導教育的認識;鼓勵他們經常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交流思想,從而得到一定的教益、心理的平衡和情感的滿足。另一方面,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外出參觀、下廠實習等機會了解社會、了解職業,自覺與社會有關部門、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有計劃地搞好社會調查及畢業生跟蹤調查,及時了解專業對口單位用人狀況、職業情況、有關行業經營情況、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等。通過調查,讓同學們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為自己走向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培養學生的隱形職業素養
事實表明,用人單位在招聘和使用人才時,越來越重視人才在專業技能之外的隱性職業素養。所以,要大力提升職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就應加強對職校畢業生的隱性職業素養的就業指導。
職業素養通常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即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的職業理想與信念、職業態度與興趣、職業責任與紀律、職業技術與工藝、職業設計與創造的情感、規范、能力及其水平。
隱性職業素養是推進中職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動力源。不僅僅要面向社會,強調實用,還要面向學生,更要面向未來,強調創新、強調發展,使學生既能適應當前社會,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成才,轉崗后能夠較快適應,又有較大的發展后勁。那種只重視專業技術教育的觀念,在今天發展變化比計劃快、技術更新換代迅速的社會,可能致使學生核心能力不能持續發展的后果。高職教育也應是為學生今后職業活動持續發展奠定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活動素養的教育。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技術、產品和勞動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使職業的轉換越來越快,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多次轉崗或者重新選擇職業的考驗。同時,高科技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對每個人提出了如何適應職業與社會變化的問題。此外,由于社會和技術的發展,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也要不斷補充更新。而職業素質高的勞動者,能夠根據社會的發展,對自身的知識、能力等素質進行有機整合,并能在深度、廣度和力度上進一步提升和發展自身的綜合職業能力。鑒于我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起點只能確定在學校,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注重中職生隱性職業素養的培育。根據中職生的現狀,應著力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培育:第一,培養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精神。要去掉學生的“嬌”“驕”二氣,使其在職業崗位上任勞任怨,不怕吃苦。第二,強化團隊意識。去掉學生的任性、逆反心理,使其學會求同存異,從大局出發。第三,培育意志品質。要去掉學生的浮躁、輕薄作風,培養其堅忍不拔的毅力。第四,做到與人為善。要去掉學生的清高、孤傲性情,學會創造友好型工作環境。第五,培育開拓創新能力。要去掉學生的守舊、老套習慣,使其不僅善于接受新知識,而且在工作中善于獨辟蹊徑。第六,要有從基層做起的信念。要去掉學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毛病,使其在基層、第一線鍛煉和豐富自己。
在實施更為寬厚的素質教育這個問題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人以一個和諧的人格。更重要的是人借助著教育得到對于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于人類的各種動機、期望和各種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別的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現代中職教育觀念對中職學生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市場、面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要適當開設綜合課程,促進能力素質的持續發展;加強課程的開放性,激發人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充分、自由發展。
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是衡量中職學校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就業率高能使學校提高影響力,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從而為明年的招生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中職學校做好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推薦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實證明,學校在強化專業知識教學和專業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對中職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應作為學校一項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彭書淮.選對池塘釣大魚[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