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問題意識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生物課堂有效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了相關認識。
關鍵詞:生物課堂;有效教學;問題意識;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愛因斯坦進一步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是學生的問題意識較薄弱,往往不會提問題,不主動提問題,不敢提問題等。問題意識是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生物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實踐與探討。
一、注重獨立性
“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出個人見解,就要通過獨立思考,突破原有知識,獨立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不要隨意打斷學生,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課堂反饋練習引導學生當堂完成,進行嚴格訓練,要保證訓練的形式像考試那樣完全獨立地、快節奏地按時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如此有意識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才能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承認差異性
由于個體差異、家庭環境、個人生活及學習方式的不同,學生之間勢必存在著學生智能發展不同、理解速度不同、反應快慢不同等差異,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既給優秀學生以提問發言的機會,也要給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以思考發問的權利,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大膽質疑、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同樣也要把表揚與勉勵慷慨地給予每一位認真發問的學生,要熱情鼓勵學生的勇氣,容納學生的無知,寬容學生的過失,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在醫學實踐中的應用時,分析家系中關于兩種遺傳病發病情況的概率計算有一定的難度。我發下學案后首先要進行的是小組內交流,解決初步的疑難。時間剛過去一半,這時候李俊同學便舉起了手,我走過去一看,他每個題都做得非常正確。我大加鼓勵了一番,讓他繼續努力,但沒有讓他上臺,因為他口齒不清,表達很不清晰,生物成績大多不及格,說心里話,我不想傷他的自尊心。就在我猶豫的時候,另外一組的同學答完了那道題。這時,李俊同學又一次勇敢地舉起了手,“老師,我的方法與他不同”,我實在不忍心再拒絕他,便讓他上了講臺。他用另外一種更簡便的方法還配合圖解解決了問題,講解時語言簡練到位,表達出奇的好,毫無緊張感,同學們都驚奇地瞪大了眼睛,隨即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我第一次看到他笑得那樣燦爛,我的情緒也被深深地感染了。李俊同學的例子引起了很大反響,激發了后進鞭策了先進,讓同學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敢于發問,善于發問,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欣賞個性
有個性的見解往往是學生創新的火花,也是學生積極探索的勞動成果,更是學生認知水平達到高層次的體現。有一次,學生在實驗室里做“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的實驗。有位學生非常調皮,他把試劑滴到了講臺上的一朵花上,結果使花瓣變了顏色。這時,我問他:“怎么了?”學生低著頭答:“我把試劑滴到花瓣上了。”我沒有責罵他,而是問他:“是什么試劑有這么神奇的作用啊?”“鹽酸!花瓣變色了!老師,為什么花瓣會變了顏色呢?其他物質滴上去也會使這朵花變色嗎?如果鹽酸滴在其他花瓣上,花瓣也能變色嗎?”“你去試試看,不就知道答案了嗎?”在我的鼓勵下,這位學生高高興興地去“研究”了。這位學生發現老師并沒有責怪他,于是放松了心情,許多疑惑便隨之而生。如此在課堂教學中,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的不同見解,以欣賞之情評價學生的創新成果,這必將點燃學生心中智慧的火花,形成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重視用問題組織教學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帶著更多問題,而非更多答案去學習。”即教學以“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啟發,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原有問題,并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教師要善于設計那些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的新鮮問題,激發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使他們思維的火花進一步燃燒、擴展。我們應努力做到,允許學生隨時提問、全程提問;允許學生提出你不需要的問題(真問題,不設問題圈套);允許課堂上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真的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提真問題;真的讓學生解決問題,真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問、會問,進而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圍繞解決問題展開”而不是“圍繞教師的講解展開”的課堂,學生才能帶著更多問題走出課堂,去進一步學習、探究,而不是下課立即停止學習。例如,在學習基因的分離定律時,關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雜交實驗,教師以以下問題組織教學,開展小組討論、多向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1)什么F1代都是高莖?難道矮莖性狀消失了嗎?
(2)為什么F2代矮莖又出現了呢?
(3)F2代中呈3∶1的性狀分離比是偶然的嗎?
(4)孟德爾的假說能解釋他發現的問題和現象,但畢竟是假說,該怎樣檢驗它的正確性?
五、嘗試探究式教學
在學習“DNA分子的結構”時,我用自制的教具想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前2分鐘,我剛拿著教具到教室,學生們就圍了過來,一邊擺弄一邊談見解,還時不時爭論。有個膽大的學生說:“老師,課后您能把它送給我嗎?”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渴望觸動了我。學生為什么對我的教具如此感興趣?學生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一邊擺弄,一邊談見解的效果究竟會是怎樣的?當時正好各班布置櫥窗剩下好多彩紙板,我突然萌發了讓學生自制學具的想法。于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向學生簡單介紹了DNA結構發現歷史,強調業余研究、模型搭建、模型印證、發現的地位意義。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做學具。課堂上,學生一邊分工合作,一邊提出見解。他們不但注意了脫氧核糖、磷酸、堿基三種物質之間的連接方式,還注意到A和T之間有兩個氫鍵,C和G之間有三個氫鍵。課堂上,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如DNA分子中,外側由什么連接而成,內側是什么;兩條鏈之間堿基的連接有什么規律;雙鏈DNA分子中,所有的嘌呤之和與所有的嘧啶之和有什么關系,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這種關系;對于DNA的單鏈,這種關系成立嗎,為什么;不同的雙鏈DNA分子中,(A+T)/(G+C)或(A+C)/(T+G)的值恒定嗎;構成DNA的兩條鏈有怎樣的關系。最后總結出了DNA分子的結構特點是:雙鏈、交叉、反向、平行、配對、螺旋。
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模型構建、讀圖理解等探究技能,在腦海中逐步構建起DNA分子的結構模型以及相關的知識系統,最終學生不僅牢固建構起DNA分子結構的基本概念,體會了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團隊合作的美妙之處,而且這也啟發了學生思考科學研究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方法所起的作用,為日后得出有價值的問題和研究科學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修前.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課堂學聲四起[J].中學生物教學,2009(12).
[2]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江蘇省邗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