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牢固樹立學生是閱讀教學主體的思想,對話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該是主角。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為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講真實感受、真體驗、真理解。本文針對目前閱讀教學現狀及要求,就改進策略做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加強目標整合,堅持整體推進
閱讀教學要全面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體現三個維度目標的整體,使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既培養提高能力的方法,又幫助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課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必須通過語言學習來實現。要警惕關注人文精神的開掘,而忽視了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的培養,防止工具性與人文性二者分離或偏向一端的現象。要在正確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上下工夫。
二、注重能力的培養
在能力培養上,既要注重理解、積累、運用能力的協調發展,還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加強語感的培養。
(1)加強個性化閱讀,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累思維,展開豐富的情感體驗,獲得個人感受,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孕育了文本解讀的多樣性,而學生反應的獨特性、多元性則體現了語文教學過程的生命體驗、運動、成長本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閱歷與心路歷程,面對同一文本,自然會產生各自不同的閱讀期待。而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個體原有生活經驗與閱讀體驗的參與和關照,同樣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體驗。所以,在語文課堂上,處處都蘊涵著創造:朗誦是一種創造,創設一種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語言氛圍,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試圖由此去感染他人;理解是一種創造,對一篇文章、一個句子、一個詞語、一個符號、一點語境,對一個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塊頑石,也許有一個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個創造性的理解。
(2)要加強語感的培養,要提高對文章整體的把握能力,才能使學生對理解文章的主旨,品位文章的語言,感悟文章的表達再進一步。語感主要是指長期的實踐和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的敏感性,這種對語言的敏感性行為,能夠直覺地把握語言本身的隱含意義,它是語感者內在理性積淀的感性表現形式。在具體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一是積極激活學生想象,觸發語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豐富的想象、聯想才能在讀者頭腦中再現,讀者頭腦中呈現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課文的內容。二是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品詞賞句來培養語感。美文的語言是準確、鮮明、生動、形象的,我們在語感訓練體驗式學習時,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品味,使學生具備把握語言精當感的能力。
三、在閱讀機能的訓練上,要加強朗讀、默讀、誦讀
默讀在平常閱讀中最有用。學生有了一些朗讀的基礎后,就要加強默讀的訓練。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在逐漸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要學生逐漸學會在什么地方想,把閱讀和獲得個人感受以及提出疑問結合起來。誦讀適于古詩文的教學,有利于培養語感。要指導學生在誦讀中傳達出對詩文的理解,讀出語感、情趣和韻味兒。要加強讀書背誦的環節,培養積累的意識、方法和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積淀文化。
四、處理好質疑的問題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所學,有所獲,有所發現,就得思考,而對所學內容產生疑問,則是思考的開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有伴隨積極活躍的思維,才會產生疑問,只有通過疑問才能激發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思考。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產生疑問,并解決疑問,教學過程就是學生不斷質疑并釋疑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使其主動探求知識。所以,我在教學時經常這樣對學生說:“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問的嗎?”“你讀懂了哪些,還有什么問題嗎?”……同時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給予耐心的回答,視情況或在課堂上討論,或課后單獨講解;或由其他學生回答,或由教師親自解答。老師認真對待學生的每一個提問,能滿足學生希望被重視、受尊重的心理,使師生間產生暢通、和諧、愉快的交流。切不可對學生的提問置之不理,或因問題太簡單、幼稚而不屑一顧,甚至諷刺挖苦。當有的同學因知識面狹窄或對課文理解有誤而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時,教師首先要鼓勵其提問的勇氣和膽量,其次,表揚他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能產生疑問。這樣學生便可大膽地、毫無顧慮地把自己閱讀中的不解提出來,形成一種良好的、質疑問難的學習氣氛,同學之間的幫助、啟發,思想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習效率一定會有較大提高。在質疑環節中要處理好以下幾點:(1)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閱讀課應該有個自讀——淺悟——質疑——深悟的過程。其中質疑問難階段是閱讀教學最深入的階段,其任務就是從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的結合上對課文作深入的探究。(2)在閱讀教學中,感悟和質疑在程序上誰先誰后,在實踐上孰重孰輕,要因文而異,辯證處理。一般說,文學性較強的課文、古詩詞,教學可以感悟在先,質疑在后,并在感悟上多花時間,構成“感悟型”教學模式;常識性課文、說理性較強的文藝性課文、語言故事等,教學時可以質疑在先,感悟在后,在質疑解疑上可以多花些時間,構成“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3)要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并因勢利導的幫助學生解疑。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閱讀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情感性朗讀、創新性閱讀、目的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新,富有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使閱讀課變成師生在教材文本前的平等對話,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在知識的海洋里靈動地魚躍,個性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飛揚!
(青海師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