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對學生的行為表現作出評價,以激勵或改進學生的學習行為,引導教學活動的方向,這種評價稱為即時性評價。
關鍵詞:教學活動;即時性評價
一、即時性評價的兩種主要類型
(一)激勵型評價
激勵型評價關注學生的情感表現,評價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念,在具體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1.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激勵型評價是賞識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具體表現與運用;賞識是一種理解,更是一種激勵,可幫助兒童獲得自我價值認同感,發展自尊、自信的動力基礎;是使兒童積極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通過激勵型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和熱情。
2. 善于發現學生優點,恰當選擇評價的切入點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善加引導,通過適當地評價促使其身心健康,快樂地發展。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優點,關鍵是老師要有一雙慧眼,要善于發現并及時肯定。
如果一個學生經常得到一些積極的提示,就會增強信心,在潛意識里肯定自己,其在現實生活中邁向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3. 注重評價學生的表現,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激勵型評價要從關注“結果”的評價中走出來,其評價的首要目標是學生的真實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要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引導型評價
引導型評價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明確思考、探究的方向。在課堂教學中,可運用以下一些方法:
1. 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障礙或困難所在
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困難有及時、準確的把握,作出的評價才可能具有引導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思維過程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學生的回答,尤其是錯誤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要仔細傾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示,惟其如此,教師才能從中發現問題所在。
2. 善于創造情境引領學生思考或探究
情境不僅能激發問題的提出,而且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探究,可以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也可以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
3. 引導型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
引導型評價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因此,引導型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即使評價是針對個別學生作出的,也應該適時地將評價引向全體學生。這樣,評價既可幫助學生本人解決問題,啟迪思維,也能讓其他學生從中汲取有益的啟示。
二、結合課文《畫楊桃》來看激勵及引導這兩種評價的運用和所產生的教學效果
這篇課文主要講在一次圖畫課上,對楊桃進行寫生練習,作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通過這件事,既啟發我們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效果,使我們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時又教育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設身處地地看待事物。
課文最后,作者寫道,老師的話同父親講的多么相似,其教誨讓他“一生受用”。后來,作者岑桑成為一名著名作家。那么,作者對這節圖畫課記憶這么深刻,并且其一生都受到重要影響,原因在于什么?顯然,老師在這節課上所做出的即時性評價,所進行的激勵與引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課文中可以看到,老師在發現作者畫的楊桃與別人不一樣,是五角星形狀時,并沒有只關注“結果”,予以否定,而是到作者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講桌上的楊桃,發現從這個角度去看,楊桃確實就像一個五角星形狀。那么,此時,作為一名老師,該如何評價學生的行為?這名老師接下來的做法體現了激勵及引導型評價的理念。
首先,這位教師并未簡單否定學生的作品,而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且對作者這種看到什么就畫什么的做法予以肯定與贊揚。
其次,這名教師的評價也從關注結果的評價中走了出來,把學生的真實表現作為評價的首要目標,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及思維方式,利于促進學生發展。
最后,這名教師也以此為契機,創設情境,適時地將評價引向全體學生。從課文中可以看到,這名老師讓那幾名覺得“畫楊桃畫成五角星”好笑的同學輪流坐到作者的座位上去觀察,這幾個同學觀察過以后,開始有所思考。在這樣一個情境下,這名老師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告訴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結論。當看到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時,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這樣一來,學生得到了啟示,有所感悟,受到了教育。同時,教學活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想,從這節課得到的啟示與教誨,“一生受用”的絕不僅僅是作者本人,而是班上的所有學生。
《畫楊桃》中教師的做法也應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在教學中應如何及時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做出正確評價,應如何把教學與評價結合起來,讓評價既能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能促使教師去反思和改進教學。這也正是學生發展性評價的目的所在,也符合課程標準對評價的要求。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實施評價,應將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總之,希望我們一線的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科學的、即時的評價,通過激勵與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海芳.教師怎樣進行學生評價[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蕭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