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教育,教育的興衰取決于教師。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實踐中,教師一職被賦予了神圣的光環,她不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更散發著人性的光芒。教師被稱為“靈魂的工程師”“人性的燈塔”,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所謂育人者必先以行為示范,為人師表,表明作為育人工作者首先要有的高尚操守和職業道德。“師德”既包括了狹義的忠于教育,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盡教書育人之責,也涵蓋了更廣范圍的人格魅力。“為人師表,教學相長”“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等都是前人對師道、師責的探尋所得并盡力恪守的為師之道。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當代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對當代教師道德建設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筑和諧促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方位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當代教育中,我們又重新審視了“師德”一詞并賦予其新的含義。如何加強師德建設,如何與時俱進地完善并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是我們當代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討并為之努力的新方向。
一、以教師為本,立足教師,開展師德建設
教師本身在探尋師德建設之道中是不變的定點,無論是道德的提升還是情操的升華,本質還是在于人。師德教育的開始就應當貼近教師工作、生活,關注教師幸福人生,教給教師看待工作和生活的洞察力,獲得解決教師心理困惑的智慧和技能。
1. 用精神引導教師職業道德的樹立
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們,師德教育應成為教師道德生命成長的田園。教師職業道德的樹立要從內容上貼近生活,從形式上愿意接受,通過在教師倫理道德、行為道德、精神道德方面全方位做工作。態度決定一切,這在教書育人中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有了健康高尚的世界觀、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之后,教師在工作的同時也要將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根植于同事、學生和身邊的人。同時以大發展帶動小發展,以小發展促進大發展。在當今教育中學校建設和教育改革是教育中的大發展,教師自身職業道德的提高是小發展,要以校建設帶動教師師德建設,以點帶面、以少帶多,吸引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學校和教育的大革新中。應隨著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重新確立個人發展的目標和計劃,用集體凝結個人激勵自身發展。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教師的集體歸屬感和團隊的凝聚力會增強,教師潛意識中的道德感會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將教師的德育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相互融合,在教學改革帶來的挑戰性中使廣大教師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獲,激發教師的成功感和自豪感。當教師自身素質和道德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反過來也能促進學校和教育教學的改革,從而更有效地加速當代教育的大環境發展。其次,完善學校管理的激勵機制。在激勵機制上,加強對教師師德水平的考核,并嚴格落實到對教師的教學年度考核之中,在政策導向上給予激勵和監督。在補充對優秀教師的獎勵體系的同時也激發教師的憂患意識,激發教師不斷成長與個人完善,提升教師的個人價值感,用良性的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個人發展和提升提供精神動力。
2. 以物質保障推動師德教育進行
雖然在師德建設中精神的激勵是持久發展的動力,但是物質作為動力的基礎是在全面推動師德教育中不得不考慮的一方面。馬克思就曾經說過,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活,就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一方面高調的促進教師精神提升,但忽略了對教師基本物質生活的關懷,所謂的師德教育也終將是空中樓閣。如何加強物質保障讓教師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而無后顧之憂呢?首先滿足教師生活,保障衣食住行是無可厚非的了。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民生問題,包括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讓教育工作者豐衣足食有居所,提高教師生活的幸福指數。其次,要加強教育工作中辦公設備的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開展教育工作中,先進的實驗器材和自動化的辦公設備無形中大大增強了教師工作的成效,也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這種成效不僅體現在對工作信息的獲取,加速信息的流通和交流,也體現在有更多的教師能大膽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運用得力的設備使教學工作事半功倍。在教育硬件得以滿足的同時,教育軟件的豐富也是必不可少的。進修學習、交流考察等一系列交流信息的機會也應該得到最大限度上的保證。但是物質的保障并非一味溺愛式的滿足教師所有的需求,在盡可能保障教師生活工作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要謹防教師中產生一味追求物欲的消極思想,這種消極思想的疏導要依賴獎懲機制的輔助。
二、著眼教師人際網絡,構建和諧氛圍,促進師德建設
關注教師不僅局限于對個體的重視,更重要的需放眼整個教師生活的大環境,用環境優化人。在開展教育工作的網絡中,領導、同事、學生和學生家長是教師工作建立相互連接的重要節點。如何將教師和這些節點順利串聯形成一個和諧有序的網絡,并將此網絡不斷的優化是師德建設工作中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只有在相互融通的流動關系中,才能相得益彰地促進教育的和諧發展。
1. 努力打造教師和領導交流零距離
學校和教育系統中教師和領導的地位常常被人機械地劃分為發號施令者和執行者。這是我們理解的一個誤區。而這個誤區會嚴重影響教師工作以及教育工作。領導不僅僅是決策者,更應該是教師和教育的橋梁。如何統籌教育資源,如何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如何緩和教育工作中出現的不和諧和小摩擦,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師的利益,如何營造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等都是教育帶動者和管理者需要認真思索的。首先上級要調整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打造一個平等對話的空間,讓教師敢于且樂于與上級交流,在真心為教師辦事中營造領導與教師之間和諧的情感氛圍。這種對教師的關心和體恤既存在于生活,也存在于工作,既體現在物質,也反映在精神。打造人性的和諧的交流平臺,這也是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2. 積極創建教師互學互助良性競爭的平臺
教育歷來都非單獨的個體行為,尤其是在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當代教育,所以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是改善教育環境也是發展師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著手點。我們提倡在教育工作進行中教師之間的協作,鼓勵并營造互幫互學的團結氛圍。生活中,教師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真心交流讓所有教師遠離人際關系誤區,遠離猜疑設防,讓教師都能輕裝上陣,快樂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教學科研中,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尤為重要,在互動的平臺上教師放下包袱樂于分享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無疑將是教育工作發展的強大助推器。在搭建平臺、鼓勵教師互幫互助、大力推動“和諧”教育環境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入競爭機制,以競爭求發展。鼓勵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幫助教師更快地找到差距得以更好地發展。一方面,創造教師競爭上升的空間,鼓勵教師之間比教學、比奉獻,以老教師帶動新教師,以新教師感染老教師,在沉穩和活力、經驗和創新里相互吸收彼此之精華,在教師主動尋找道德偶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
3. 開創學生老師互動進步的局面
在中國,尊師重教的概念深植人心。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學生往往是被要求尊師重道,聽師話,尊師道;另一方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后學生又被鼓勵要善于質疑不盲從,從而把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擺在了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所以,妥善處理老師與學生關系也是師德教育中重要的一方面。首先,在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要找到育人的正確方式,找到自己的位置。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認為育人是在同志間交往的基礎上,日常的看不見的影響中,而不是漂亮的說教或空洞的鼓動性的喊叫里進行的。作為老師要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其次,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學生在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由單一的接收變為積極的反饋,讓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靈動起來。是師生,也是朋友,老師帶動學生,學生激發老師,更快地促進教育發展。而學生和老師良好關系的建立中學生家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和積極進取需要廣大家長的配合,另一方面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和教師完善教育工作也需要家長的協助。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家長同樣是一座橋梁,是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環。
優化教師和領導,教師和教師,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對于師德教育建設以及教育教學改革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保證師德教育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總之,在師德教育建設工作中首先要以人為本,從每一個教師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考慮教師的切身利益。同時不斷努力完善教育體制,合理使用教育方法,多管齊下,相互促進。百年大計,教育先行。完善教育,加強師德建設是一個持之以恒,孜孜不懈探求的過程,在以德立教,以德促教,以德強教的路上,仍然需要我們積極的進取和不懈的努力。
(開封市鼓樓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