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拓展是學習者在已有的“視界”基礎上,自主地向新的“視界”融合滲透的學習活動,是自主學習整個過程的延展環節,自我拓展本身就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自主學習。自我拓展具有自主性、延伸性、相關性、正遷移性、建構性等特征。以拓展內容作為自我拓展的切入點,自我拓展的策略可以分為知識性自我拓展策略、方法技能性自我拓展策略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拓展策略。
關鍵詞:自主學習;自我拓展;策略
自我拓展作為自主學習的延展環節,是學習者主體性、自主性地充分體現,是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對自我拓展內涵的認識模糊或者對自我拓展內涵的理解莫衷一是,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無效的自我拓展或不是拓展的“拓展”,以致沒能發揮好自主學習中自我拓展的真正意蘊。本文將對自我拓展在自主學習中的意義、自我拓展的內涵及拓展策略作初步的探討,希望對自主學習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自我拓展在自主學習中的意義
首先,從過程來看,自我拓展既是對自主學習的補充完善,也是生成新的自主學習內容的一條途徑。自我拓展既可以發生于自主學習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自主學習結束之后。自主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激發出學生新的學習需求,從而生成新的學習目標和新的學習內容。這些新的目標和內容既是對前一階段自主學習的完善擴展,又是新一輪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始。自我拓展就是實現這些新目標,滿足新的需求的方式。如果沒有自我拓展,學生會失去滿足自己學習興趣的機會,失去很多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自主學習則會失去很多課程生成的機會,由此可以看出,自我拓展既是對自主學習的完善,又是不同自主學習之間銜接的橋梁。
其次,從自我拓展和自主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行為特征來看,自我拓展是自主學習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自主學習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自控性(自我監控能力)三方面,而這也是自我拓展順利進行的條件。首先,拓展的動力是由內而發的,是“自我”主動地拓展,表現為“我要學”;其次,自我拓展的主體是學習者“自我”,這要求學習者應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了獨立性才可能有自我的拓展,表現為“我能學”;最后,自我拓展產生的心理基礎是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如果沒有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監控和調節,那么就不會產生自我拓展的需要。由此可看出自我拓展和自主學習中學生的行為特征具有一致性,自我拓展的開展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最后,自我拓展既是自主學習的組成部分,更是對自主學習的一種超越。從學生的自主性程度來看,相對于自主學習的其他環節,在自我拓展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更強,是學生在自我反思基礎上的超越,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了更高的主動性、獨立性和自控性,才能走出自己活動的情景,以旁觀者的清醒認識自己。
二、自我拓展的概念內涵、特征
在《漢語大詞典》中,“拓展”是“開拓擴展”的意思。其中“開拓”和“擴展”背后潛藏著三層意思,第一層是二者都有正向發展變化之意,是一種積極的追求,“開拓擴展”是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收獲;第二,“開拓”“擴展”是在一定基礎之上的“開拓”和“擴展”,沒有基礎的“拓展”是憑空的幻想;第三,“開拓擴展”是主體能動性的充分表現,“開拓擴展”是一種創新性的活動,如果沒有開拓者的主體性、能動性的發揮,則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拓與擴展。
結合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學習生活中的拓展首先應該是有利于學習進步的學習活動。從結果來說,要么有“視域”面的拓寬,要么有認識上深度的加深;其次,學習生活中的拓展應該是在學生原有的“視界”基礎之上的拓展;最后,學習中的拓展應該是學習者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的拓展。自主學習中的自我拓展更是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有研究認為自我拓展是自主學習之后的拓展,“自我拓展指學生在自主學習后對學習內容的延伸學習及對學習技能、情感等的遷移學習”。本文認為自主學習中的自我拓展既可以是自主學習之后的拓展學習,也可以是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拓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自主學習中的自我拓展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或自主學習后,在已有的“視界”基礎上,自主地向相關的新的“視界”融合滲透的學習活動。從上所述可以看出自我拓展有如下一些特征:
首先,自我拓展具有自主性。自我拓展的自主性特點是指學習者能自主地選擇拓展內容、方式等。自主性是相對于其他被動機械式拓展而言的,是主體性、能動性的綜合表現。但是,自我拓展的自主性不等于絕緣性,自主性并不是說學習者不需要同伴的幫助和教師的指導,相反在現實教學中還應該重視教師的引導,這是促進有效自我拓展的重要條件。自主性不僅表現為行為上是學生自己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學生內在的一種積極狀態。
其次,自我拓展具有延伸性。延伸是指學生已有的“視界”向“新視界”的蔓延滲透。所謂延伸性是指自我拓展是一種開拓性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為了追求自身的完善發展而進一步地擴充“視界”的活動。表現在結果上,有面的延展或點的深入,而不是對同一問題的機械式地練習,沒有“視野”的拓展。
再次,與延伸性相關的一個特點是自我拓展具有相關性。其相關性是指自我拓展是有一定的生長點的,延伸是在已有的“視界”基礎之上的延伸,否則就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其自我拓展的內容可能是生長于已有的知識結構某個不完善的枝丫上,也可能產生于知識結構空白的縫隙中。
另外,自我拓展具有正遷移性。該特點是指自我拓展不僅是相關的延伸,而且還是正向的延伸,是一種發展性的延伸。自我拓展的目的是尋求自我的完善發展,所以自我拓展是一種發展性取向的學習活動。在實踐教學中,有很多教師把拓展和遷移混為一談,把負遷移也列入自我拓展當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忽視了自我拓展遷移的正向性特點,從而導致一些無效的自我拓展。
最后,自我拓展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活動,是新舊視野相互調試融合形成新的“視界”的過程,是學習者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主動性的建構活動。
三、自我拓展策略
因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內容的表現”,所以內容是決定自我拓展策略的關鍵因素。據此本文以自我拓展的內容為切入點來討論自我拓展的策略。其拓展的內容可以是知識、方法技能,也可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我們把自我拓展分為知識性自我拓展、方法技能的自我拓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拓展三種類型。另外,自我拓展會經歷一個拓展需要的激發、拓展需要的明確、拓展方法的確定、拓展的實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應堅持拓展內容的多維性、延伸性、相關性、正向遷移性原則和拓展主體的自主性原則。
(一)知識性自我拓展
知識性自我拓展是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視界主動地向新的知識視界滲透融合的過程。在知識性自我拓展過程中,涉及“知識”與“自我”的關系,即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的關系,拓展的目的是“自我”的發展,“知識”是自我發展的內容。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處理好知識邏輯和學生心理邏輯的關系。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識邏輯體系的嚴密,而不顧學生的興趣和心理發展水平,這樣的拓展是教師一相情愿的拓展,不是自我拓展,至少不是有效地自我拓展。當然,也不能完全不顧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了學生的需要漫天遍野地拓展,而應該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點。根據知識延伸過程中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的關系,可把知識拓展方式分為知識邏輯性拓展和心理邏輯性拓展。知識邏輯性拓展是在不違背學生心理邏輯的基礎上,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進行的拓展延伸。心理邏輯性知識拓展是在尊重知識邏輯的基礎上,學生根據其學習興趣和心理發展水平而展開的知識性拓展延伸。
(二)方法技能性自我拓展
方法技能性自我拓展是“自我”對方法技能的正向的遷移運用。通過方法技能的自我拓展學習者將會更加熟練地運用已習得的方法技能,或者是通過方法技能的拓展,由已有的方法技能衍生出更多的方法技能。其中的方法技能既有學習內容中要求的方法技能,也有關于怎樣學習的方法技能。從實踐層面來看,方法技能的拓展方式有問題解決式和方法對比式。在方法技能性自我拓展過程中,除了應遵循多維性、相關性等原則外,最主要的應遵循正向遷移性原則。
(1)問題解決式拓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實現對方法技能的運用拓展,是同一方法在不同的情景中運用的過程。例如,在學習了“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后,通過在求周長、面積和路程三種情境中的運用,學生將進一步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的性質,能更好地掌握解決有關“積的變化”之類問題的方法。
(2)方法對比式拓展,是指通過比較不同方法的異同aQ7P0xUQamEOZp+eOksOtA==點,從而更清楚地了解不同方法的使用條件,在對比中總結生成新的方法的拓展方式。例如,在下例中,學生首先提出了前三種解題方法,然后學生通過討論對比發現方法三的思路更簡明,并且在此基礎上還發現了第四種更為簡捷的解題方法。
例如:把一堆蘋果按7∶5的比例分給人數不同的甲、乙兩組,甲組得到了96個正好得了甲組該得的6/7。那么這堆蘋果一共多少個?
有以下一些解法:
解法一:96÷6/7÷7/12=192(個)。
解法二:96÷6/7÷7×(7+5)=192(個)。
解法三:甲組應分7份,已經得了6份,所以1份的個數就是96÷6=16個,再用16×(7+5)=192(個)。
解法四:這一堆蘋果分為了12份,甲組應得7份,已得了6份,正好是總份數的一半,也就是說蘋果總量是甲組已得的數量的兩倍,而甲組已得96個,所以一共有96×2=192(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拓展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拓展是指學生受學習情景的感染,學生已有的情感視界與新的相關的情感視界融合滲透的過程,以下簡稱情感的拓展。根據情感拓展的活動形式,可把情感拓展分為想象式情感拓展、閱讀認知式情感拓展和真實情景體驗式拓展。
1. 想象式情感拓展
想象式情感拓展是指學生通過想象體驗拓展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方式。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利用語文內容中的“空白”,誘發學生的想象,縱向延伸,補充完善課文內容,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如《泰坦尼克號》中的泰坦尼克號沒有沉沒,羅絲和杰克的愛情將如何繼續?《當最后一課》中的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后,小弗郎士下課后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和舉動?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努力引導學生尋找學習內容中想象的空間,使學生獲得想象的快樂。
2. 閱讀認知式情感拓展
閱讀認知式情感拓展是指通過拓展性閱讀的方式體驗新情感,建構新觀念的拓展方式。如《再見了,親人》最后的拓展部分,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的老師》深入的體會“親人”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教師推薦閱讀《愛的教育》《馬燕日記》《我們仨》等書籍,《鳥奴》《紅奶羊》《一只獵雕的遭遇》《獨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動物小說,從而把“愛”的體驗引向整個世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愛”的豐富的內涵。
3. 真實情境體驗式拓展
真實情境體驗式拓展是指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新情感、建構新態度價值觀的拓展方式。如學生在學《鄉下人家》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自己真實地體會到鄉下人家生活的情景,體驗到鄉下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引導有條件的學生到鄉下的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去體驗鄉下人的情感生活。又如著名特級教師俞國娣在“說茶”一課中,設計了讓學生親自品茶、觀看沏茶的活動環節,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到了中國茶文化美的意蘊。
知識性拓展、方法技能拓展和情感拓展三種拓展策略不是截然分開的,三者具體的拓展方式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使用適當的情況下,三種拓展途徑會起到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用。方法和情感的拓展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基礎,有的知識的拓展會自然的引出方法和情感拓展的需要。同時在方法的運用和情感體驗過程中,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所以,三者的合理融合,才是自我拓展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教育研究,2004(11).
[2]孫開仁.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遷移訓練”[J].教學與管理,2004(16).
[3]竇桂梅.聽竇桂梅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周成平.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小學語文卷)[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四川文理學院;2.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