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只有通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程理念下要想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歷史情境,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音響效果,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如在講述“大一統的漢朝”時,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漢武大帝》的一些片段,然后提問:“漢武帝即位時面臨的兩大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漢武帝要加強中央集權?”由于有了影音資料和以前的知識作基礎,學生很容易活躍起來,紛紛發表個人看法,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迎刃而解。因此多媒體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
二、故事架橋,調動興趣
歷史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教學過程中引用歷史故事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同時能有效地進行知識傳授,因此教學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民族政權并立時代”一課時可以用“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來說明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用“臥薪嘗膽”來表明越王立志雪恥的決心,用“三顧茅廬”來說明劉備愛惜人才等。通過故事架橋,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置活動,培養興趣
古人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如“秦王掃六合”一課中涉及對秦始皇功過的評論問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人評說。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殺人如狗彘”。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同學的意見不一:有些同學認為他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應該給予肯定;也有些同學認為他殘暴,焚書坑儒又嚴重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因此應對他持否定態度。辯論過程很激烈,也出現了不少亮點,加深了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水平。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辯論后教師要進行講評、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系統。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行,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
總之,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要突出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作為新課程實驗的踐行者,每一位教師都應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尋求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會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承德縣逸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