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在不久的將來,環境問題可能會成為制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難題,所以,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在中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更勢在必行。
關鍵詞:環境問題;環保教育;生物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今天,由于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等因素,環境問題已經日漸嚴重,而且環境問題已經反過來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環境保護勢在必行。而進行環保教育必須從小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尤其是青少年,因而在中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把環保教育貫穿于生物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呢?我認為以現行中學生物教材為基礎,把環境保護意識、環境基礎知識等有機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中學生物教材中,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初一年級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初二年級課程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其中“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作了較為細致的論述。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把環保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環保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在過去的幾十年,由于人們毀林開荒等活動破壞了許多的森林,使我國森林面積越來越少,直至今天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我國今年長江流域的旱災、洪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等,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這些內容可大大激發學生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愛心。
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深化環境教育。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讓學生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3)以實踐活動為途徑,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可配合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植樹節等節日開展一些公益性活動,如帶他們參加“3·12政府舉行的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植樹活動”。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如開展生活垃圾污染現狀調查、水質污染源調查、汽車尾氣污染調查、噪聲調查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還可帶他們參加最近政府倡導的“城鄉清潔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社會現實,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之中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其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同時更增強了教育效果。
總之,對中學生加強環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經常性工作,只要堅持“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在生物教學中切實貫穿環保教育,那么就能夠引發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心,從而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信宜市白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