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學校的人員、設備等安排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怎樣的發展才是適合學生,而且是必需的,是值得商榷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大多會出現這樣的幾種情況: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新課,教學目標是什么,我們主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了,大家在學習中有怎樣的思考,可以提一提。學生提出問題以后,教師選出和自己相同的問題,重點解決,這節課結束時教師會問: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樣的課堂教學特點表面看起來是問題引導,其實學生不過是配角,是教師手中表演的提線木偶。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不會獨立思考,是不能形成創新能力的。
我曾經聽了一節課——詠雪。執教者先導入,師生共同疏理文意后,進入領會題旨的階段。教師先引導學生再讀文思考:文中對雪的兩個比喻,誰說的更好呢?過了一會,教師讓學生回答。學生回答說:謝道韞說得好。因為柳絮雖然顏色是灰白色,但雪的飛動和柳絮相近,好的比喻不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從文中謝安的反應來看,他欣賞的是謝道韞的比喻。這樣回答已經很好了,可他又接著說:也可以認為是胡兒說的好,因為雪的顏色和鹽一致,雪的下落和鹽也是一致的,都是向下,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柳絮不僅向下,在風的吹送下,還會向上,這一點和雪不一致,因此也可以認為胡兒的比喻好。
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之后對該生大加表揚,說他善于思考,看問題比較全面,并帶頭為他鼓掌。其實這個學生的回答是完全參照了資料,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且問的是誰的比喻更好,是需要比較的。這樣的教學結果,不外乎使學生學會了鸚鵡學舌,不愿意獨立思考。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語文教學要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個性”。
一、認真實踐,不盲從
我覺得要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養成認真思考,自主決斷的創意意識和精神。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則等于無書”,教育學生要敢于挑戰權威。亞里士多德是任何人不敢懷疑的,他曾說過,如果兩件物品同時從空中落下,如果一個物品是另一個物品的多少倍,那它下落的速度也會是后者的多少倍。人們深信不疑,但伽利略卻敢于懷疑,受到別人的責罵,他于是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終于得出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理論,人們這才信以為真。這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深思的。
二、挑戰課本
語文學習資源雖是專家學者大浪淘沙得來的“真金”,但無需諱言,里面的訛錯不能避免。我在教學中,就強調學生要用思辨的眼光來學習,敢于懷疑課本。在教學《金黃的大斗笠》一文時,就有學生質疑“腳指頭還在動呢!”中的“指”是誤用。他還特別擺出自己的證據,查了詞典。“指”專指“手指”。這里說的是“腳”,應該用“趾”才對。有的學生懷疑,課本還能錯?我作了肯定的回答。并且表揚了學生不迷信課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拿出證據證明,是很好的質疑方式。我看到其他學生很是佩服,并且有向他學習的決心。
三、挑戰資料
課本中都有錯誤,資料中的錯誤更是在所難免。明明選擇題只有一個答案,可卻出現了兩個答案,或者沒有正確答案。每每出現這樣的問題,我都注意讓學生認真思考,做出了獨立思考并且回答正確的,都會很自豪的樣子,還向其他學生顯擺。我并不批評,他們顯示的是獨立思考和作出正確選擇的自信和驕傲。而有恍然大悟之感的學生很是懊惱,表示要認真思考,決不人云亦云。
四、挑戰自我
學生做作業,有的學生不愿讀文,不愿深入思考,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就輕易地得出答案,然后找其他學生對照,發現錯了再訂正。如果有答案,就直接看看答案,抄上了事。針對這一點,我提醒學習注意學習要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只有讀文思考,才會學有長進,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生個人自省,互相監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偉人已逝,錢老的話應時時拷問我們的心靈。只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敢于懷疑,絕不盲從,從而形成良好的思辨品質,才會形成較好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學生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成為祖國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邳州市燕子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