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一、確立閱讀的總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的學習能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培養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培養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與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1. 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把握主流、激發思維的習慣
在語文閱讀訓練中,經常遇到學生“滯讀現象”,學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較長或語言信息傳達的事物皆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時,學生往往產生煩躁不安情緒,導致學生讀不進去或“走馬觀花”,以至不能或不能準確獲取語言信息,更談不上準確解答關于閱讀的訓練問題——這也是閱讀興趣不高的表現。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讀書養成一氣呵成讀到底的習慣——要有耐心、一絲不茍地通過閱讀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達到迅速整體感知全文大概內容的目的。
2. 培養學生圈點勾畫和作批注、作記錄的習慣
閱讀是有方法的,把這些方法變成習慣,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高了。“圈點勾畫”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效率,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揣摩研讀文章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閱讀時在哪些地方需要圈點勾畫呢?關鍵性字、詞;重點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等。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閱讀與寫作的經驗之談。的確,學生在閱讀中邊讀邊記,隨時記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語,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這就是做讀書筆記的好處。
3. 培養學生養成勤于閱讀、積累的習慣
語文教學效果不佳的癥結之一,是教師對課文“分析”過多,滔滔不絕的講授“沖”掉學生的各項語文訓練,剝奪了學生自己閱讀、感知、理解、消化課文的主動權,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上就少了自己閱讀實踐。至于課外閱讀,要么是被繁重的作業負擔擠掉,要么放任自流,學生怎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呢?要解決這個長期困擾語文教學的“頑癥”,只有更新觀念,優化語文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實踐的主體,讓學生扎扎實實開展課內外閱讀,養成勤于閱讀,不斷積累知識、經驗的習慣,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4. 培養學生邊聆聽、邊思考的習慣
目前的語文教學,重寫而輕聽、說,故不再贅述“寫”。課堂上,帶著疑問聆聽教師的講解、范讀等,邊聽邊思索,這是每位學生都能做到的,但課外的聆聽、思考則為我們平素所忽視。胎教的流行,證明人類對世界的最初認識始于聽覺。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教導學生養成邊聆聽、邊思考身邊一切“聲音”的習慣,從中獲得和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 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要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以讀書為樂事是閱讀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激發興趣,創設各種生動活潑的氛圍,讓學生多讀教材,把握語文的思想蘊涵和文化內涵,做到閱讀認知教學、智能訓練、人格教育的結合與統一。其次,理性升華,閱讀是接受人類文明成果,繼承精神領域的遺產。前人將他們的一切發現和創造,濃縮在書本中,交到我們手上,接受這份禮物,在短時間內了解吸取中華幾千年精神財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認識歷史,審視歷史文化。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斷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品位。
2. 發揮學生閱讀的獨立性
學生的閱讀是教師永遠不可代替的,教師只能從閱讀方法、閱讀技巧、閱讀內容上加以指導或引導,充分讓學生去感知、發現、辨別、理解到再認識的活動過程,從而讓學生達到閱讀的個性社會化,只有這樣,才能從課內到課外,從課本到書庫,從學校到社會,博覽群書,通觀社會,汲取豐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閱讀進程中,充分利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大膽新奇的想象聯想等思維方式,讓學生積極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去尋求發現問題。閱讀歸根結底是為了創造,從閱讀中獲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創新,超越了前人是創造。要做到繼承而超越,借鑒而創新。因此,閱讀創造是認識的質的飛躍,是不斷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維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質的綜合表現。
學生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師教學耐心,教育創造,并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與協調學習相結合,可以在不斷的閱讀實踐中養成習慣,形成能力。
(瓦房店市第十八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