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古詩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有鮮明的節奏感,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境,可喚起學生潛在的主體意識,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在知識、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發展。
一、創設情境,情景交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古詩時可以將內容結合寫作背景,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講解《贈汪倫》一詩時,可以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李白是唐朝的大詩人,而他的好朋友汪倫卻是一位普通百姓。你們知道他們倆是如何建立友誼的嗎?原來李白有兩個嗜好:一是喝酒,二是愛桃花。汪倫想請李白來做客,但怕李白不來,就寫信給李白,‘騙’李白說那里有‘十里桃花’(其實是方圓十里的桃花潭),還有‘萬家酒店’(其實只有姓萬的一家酒店)。李白來了發現并非如此,不但不責怪汪倫,相反,十分珍惜這份情誼,臨別還賦詩一首贈與汪倫。這就是《贈汪倫》一詩的創作背景。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已成為千古名句。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詩篇。”接著出示古詩,品讀理解。這種情境的引入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故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
“詩是有聲的畫。”我們還可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上課伊始,教師就努力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以優美動聽的古曲,生動形象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描述將學生引入古詩的情境中。
二、了解背景,發掘意境,探索文本知識
教師讓學生了解詩人生平,寫作背景后,利用畫面音樂,或精彩的講解帶領學生進入古詩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想象挖掘古詩意境,使學生領悟詩意。如講《登鸛雀樓》,出示畫面,有太陽、群山、黃河、鸛雀樓等,師問:“同學們,這就是詩人王之渙在一個傍晚登上鸛雀樓所見的情景。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同學們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詩人王之渙,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描述它呢?”老師引導學生去描述當時的情境:登上鸛雀樓向遠處望去,只見一輪落日正在漸漸地向綿延的群山中緩緩下沉,慢慢的消失了,只看見黃河的水,洶涌澎湃,滾滾向前,朝著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壯美的景象啊!“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水奔騰咆哮的聲音,同學們聽到了沒有?”“看到這里,我們還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想不想看得更遠一點呢?”“想!”“那怎么辦?”“再登上一層樓。”“對!”“再往高處走,我們登高后看到的景色會是怎么樣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同學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因為它不僅僅是指看景,同學們想想,還指什么?”這樣的講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詩意,掌握了詩詞中應該掌握的字、詞、句,而且,還使學生感受了詩詞的意境美,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另外,教師可以抓住詩句的關鍵字、詞,討論品味,深入意境,感受全詩。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在特定的詩境中體會詞義的豐富性,然后為學生創設想象的氛圍,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內在韻味。在頭腦中再現古詩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
三、熟讀詩文,感悟意境,合理發揮想象
熟讀是學習語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詩中蘊涵著節奏、音韻、意境的美,最適合朗讀。學生只有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教師應在學生理解字詞、句、詩意,感悟古詩的意境和詩人感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自然,讀出邏輯重音,讀出詩的意境,詩的感情,細細品味詩句所表現的意境美,體會語言的音韻美。
感悟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可在解字詞、明詩意的基礎上,插入情境。學生整體把握全詩后,加上教師的輕輕點撥,或是閉目想象,聽著教師詩化的語言描述意境,或是配上音樂、走進畫面,創構詩境,就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里行間的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復雜的感情。
在教學中,不應該一味地讓學生背來背去,而是在朗誦過程中,適當地啟發,適時地點撥、激發他們對詩文的通靈感悟,用詩句所蘊涵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點燃生命的火炬。
總之,適當的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體現出素質教育中的情感——知識——能力這一三維目標。在古詩教學中適當的插入情境教學,給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諸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阜寧縣新溝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