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課堂是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陣地。因此,改革傳統的課堂結構,積極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的課堂,對培養學生在綜合性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何體現“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我想從如下幾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自主閱讀,感知感悟
學生自主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應特別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就小學生而言,自主閱讀的能力尚未形成,還處在起始階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是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讓學生自主閱讀,必須先“授之以漁”,教給他們一定的閱讀方法。
1. 自定目標,激發興趣
我們知道,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個性差異大,為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要求,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師不可“一刀切”用集體閱讀目標取代自主閱讀目標。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需要從實際出發,自己擬定閱讀目標,并積極實施于閱讀過程中,努力達成目標,從而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閱讀”的興趣。
2. 圈點勾畫,作好批注
“不動筆墨不讀書”,要讓學生明白,語文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要在初步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個人獨立研讀。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邊讀邊想,同時圈點勾畫,作批注。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研究感悟,并可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
3. 讀為主線,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線,貫穿全過程。不僅要給學生當眾朗讀的機會,還要恰當地運用默讀、輕讀、引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對文本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從而鍛煉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霍金》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在自學,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讓學生回憶課文內容,想想霍金留給你的印象怎么樣,他是個怎樣的人(從兩方面回答:物理天才,生活強者)。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感受內容,邊讀邊思考。你從文中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霍金是個物理天才;又從哪些詞句,感受到他是個生活強者。把你找到的感受特別深的詞句分別圈畫出來。
然后讓學生細細品讀,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作批注)。當學生交流后,再讓他們回到文本中,反復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加深感悟。從而對文本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二、質疑探究,合作研討
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質。
1. 啟發質疑,深化理解
深思質疑是對自讀中遇到的疑惑提出來探究,這種疑惑從宏觀題旨到個別詞句,從內容理解到寫作技巧,是探究性學習的最重要環節。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否認真質疑,反映學生進入自主閱讀的程度;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多思、多想、多問、多說,激發學生質疑的欲望。還要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生疑方法,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學中指導學生幾種常見的質疑方法有:
(1)從課文的題目提問。有些課文的題目,就能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討論后,引導學生去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正確的答案,從而讓學生理解用詞的準確性、形象性對文章意境所起的作用。
(2)從文本語句的妙處提問,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時,找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從中找問題。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3)從結尾處提問。課文學完后,在接近尾聲時讓學生提問,即可以對全篇文章進行總結,還可以向課外拓展。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拓思維、展視野、重啟發的訓練,使學生們能夠主動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培養了“質疑”意識,為合作探究打下基礎。
2. 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探究需要獨立,也需要合作。合作探究的主旨,以達到深透理解文本,一般以幾人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自主閱讀、相互探討,解決問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學會協作和分享、寬容和溝通,提高整體學習效率,激發創新思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姥姥的剪紙》一文中的“老牛和兔子”這一畫面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合作研討。首先出示“碧云多雨的夏天……”這段文字,讓學生讀一讀。啟發學生質疑:我小時候姥姥用什么“栓”住我;我被“栓”住了嗎;到底是什么吸引著我;栓住了我的心;從哪兒體會到的。畫出有關句子細細品讀,并寫出感受。然后分組相互探討交流,師生交流。師生在和諧的談話氛圍中把我和姥姥之間親密無間的情感體會出來。在研討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組織、指導的作用,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
三、發散求異,個性創新
“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個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如《姥姥的剪紙》中體會“姥姥的期待”這一部分時,可以設計這樣幾個環節:(1)“這是姥姥對我的期待”,究竟期待著什么?這個環節,讓學生大談感受,暢所欲言,教師在此時應作為一名聆聽者、點撥者、鼓勵者。(2)出示“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開闊草地”,能給它加個題目嗎?(《期待》《期盼》《牽掛》《目光》……)(3)想象“三年后作者回來了,看到姥姥已病在床的情況”,寫出此時此刻她最想說的話。這樣使學生把文本內容、生活經驗、思想感情聯系起來思考,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
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思維的品質和習慣。
(溧陽市余橋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