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是人類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我,傾訴情感的一種內在需要,是對自我、對生活、對世界的一種碰觸、認知和對話,它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偏低,提到作文,學生總是叫苦連天。那如何來“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走出作文困境呢?教師要盡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要引導學生積蓄素材,變“無話說”為“有話說”。要鼓勵學生勤于練筆,變“不會寫”為“我能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技能和方法。這既需要學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癥結,對癥下藥。
關鍵詞:對癥下藥;農村學生;寫作能力;提高
寫作是人類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我、傾訴情感的一種內在需要,是對自我、對生活、對世界的一種碰觸、認知和對話,它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它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一環,卻也讓眾多一線語文教師力不從心。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非朝夕之事,也不是教師泛泛而談就能達此目的的。農村學生的社會實踐少,信息渠道不暢,校園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局限,作文能力普遍偏低。面對作文,學生癥結頗多:一是沒濃厚的寫作興趣,二是感覺無物可寫,三是更不知道該如何去寫。因此,每次提到作文,學生總是叫苦連天。面對這種形勢,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應該嘗試“對癥下藥”,把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引導學生走出作文困境作為時刻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那如何才能“對癥下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走出作文困境呢?在教學嘗試中,我歸納了如下三步。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培養寫作興趣,這是走出作文困境的前提。俗話說,興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試問:學生提寫作而色變,如此厭煩寫作,害怕寫作,又怎么能使其提高寫作能力呢?因此,教師要盡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變一貫的“老師要我寫”為“我自己想寫”。
首先,教師可以以身示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倘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旁征博引,妙語連珠,使學生如沐春風。那么,學生自然會對語言文字產生濃厚興趣,萌發表達欲望。當然,教師若能親自動手寫作,將班內、校內的真人真事,或是對生活的感悟記錄下來,拿到班內與學生一起分享,影響應該更大。盡管我們的寫作水平不一定高,但在學生的心目中,你會變得很偉大,他們會喜歡你這位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也會因為喜歡語文老師而喜歡上作文。一次聽課經歷讓我印象深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人物描寫,學生下筆前,先出示了自寫的一段文字。那是她童年“稻草堆上K歌”的親身經歷,真切動人,既讓聽課的我如同身受,也激起了我對兒時的回憶。我想,對我能有這樣的撼動,那對場中那些尚未脫離稚氣的學生,影響一定更深刻。在情感共鳴,興趣濃厚的氛圍下寫出的作文必然有情,而能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也必然不會太差。
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建立班刊、組織手抄報比賽等多樣活動來為學生創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每個學生都應該有自我表現和被肯定的需要。我想這對寫作興趣的培養一定也能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積蓄素材,變“無話說”為“有話說”
素材是寫作的基礎。有了豐富的素材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言之無物,沒有生活氣息,根本原因就在于脫離了生活。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閱讀,勤于思考的習慣,讓其盡可能地積蓄素材。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讀好書,不失為積蓄素材的最佳途徑。人的閱歷、生活范圍是有限的。閱讀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了解和熟悉我們不曾經歷的各種社會生活,同樣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寫作素材。但傳統教學觀念強調課本,為提高成績一味壓迫學生啃課本,而錯誤地將課外閱讀視為看“閑書”,一度將其定位于影響學習。殊不知長此以往,影響的不僅是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作文能力,且會影響學生的人文素質。《語文新課標》在強化課堂教學同時,高度強化了課外閱讀的硬性指標,每一階段的閱讀重點和閱讀量都做了硬性規定,這一宏觀調控除了升華學生的道德人格及文化品位外,其重要指向就是拓展延伸語文學習,促進作文教學。在課外導讀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文學經典。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睿智思想,還能增強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對平時遇見的,哪怕是螞蟻搬家之類的小事,我也要求他們仔細觀察,勤于紀錄。我對學生說,這就是我們豐富的寫作素材。
三、鼓勵學生勤于練筆,變“不會寫”為“我能寫”
如果說積蓄素材是寫作的基礎,那么選擇、組織材料就是寫作的關鍵。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離不開技能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技能和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練筆。眾所周知,任何高超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是練出來的。只有勤學苦練,其技才能嫻熟。有些人之所以提筆成章,這與他們長期寫作是分不開的。古諺也有云,“讀十篇不如做一篇”,其道理就在于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讓學生將掌握的方法運用于寫作,教師就必須鼓勵學生勤于練筆,不斷把自己在閱讀、思索、觀察中的所得,巧妙地應用于寫作實踐。要堅持勤寫,持之以恒,但又不能急于求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嘗試“讀寫互促”原則。要求學生摘錄妙詞佳句,熟讀背誦,鼓勵學生改寫、仿寫;鼓勵學生勤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稍縱即逝的見聞和感想。學生激情澎湃時讓他們下筆發發議論,讓其傾吐心聲,表現真實自我。我相信,長期的讀寫結合,對提高學生駕馭語言和作文的能力,必定會有顯著功效。
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事。它既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也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群中表現的各種癥結,對癥下藥。兩相結合之下,相信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走出作文困境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宜興市郵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