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及物理學科特點,從學生實際、演示實驗、教學語言、懸念設疑、學生心理五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學習興趣;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教育心理學指出,興趣是產生注意的基礎,求知的動力。要想學好一門學科,就要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它是學生刻苦鉆研、勇于攻關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及初中物理學科特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結合學生身邊的事例講解物理規律,使學生感覺物理親切、有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動力。如講“蒸發具有制冷作用”時,可提問:“哈手感到手熱,為什么吹氣手易感到涼?”在講述“音調、響度、音色”一節時,可提問學生中的“追星迷”你是怎樣分清張學友、林志穎、劉德華歌聲的?實踐證明,通過以上實例,極易把那些注意力不太穩定的學困生(如電腦迷、科技迷、賽車迷、足球迷、追星迷)興趣激發到最佳狀態,使之精力集中,以愉快的情緒,自覺地投入有趣、有用的學習中去,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日食月食的形成、照相機、投影儀、磁懸浮列車的研制,都應用了物理知識,這些都等待著我們去研究、去分析、去探索。
二、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而后親自動手去做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物理教學獲得成功,學生只有通過實驗觀察物理事實,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每節物理課的實驗,我必須認真做給同學們看,仔細講解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做實驗前,首先讓他們猜一猜可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然后仔細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及最后的結果。當結果與想法不同時,學生就會因沖突而產生好奇心;當結果與想法相同時,就會與學生發生共鳴,把學生引入到一個奇妙的物理世界,使他們認識到學習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有用。通過演示實驗,使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增加“實用時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具有趣味性、啟發性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巧妙創設新穎別致的語言情境,進行電教演示、趣聞奇談、啟發提問、布疑設懸,通過明晰的語言、精辟的渲染和比喻,生動講解、形象描述,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書面語言口語化、深奧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化。例如,講述“電壓”概念時,可用“電動機抽水”作比;講述“電阻大小的決定因素”可用“流水溝”或“街道與人流”作比……這樣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在講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時,除列舉大量事例驗證外,還可引用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詩句“排方數峰出,漏日半江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有雅有俗,雅俗共賞,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
四、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懸念引發好奇,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好奇能促使學生將求知變成一種渴望,一種自覺的、主動的行動,這種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習變得輕松起來,甚至在接受一些概念性較強、枯燥的內容時,也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照樣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在講授杠桿省力的作用時,我問:“阿基米德講過,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來,大家相信嗎?”學生們一下子被這個大膽的假設吸引住了,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這不是天方夜譚吧?這不是“吹牛”嗎?我不置可否,而是讓大家看一個實驗。學生們全都好奇地瞪大眼睛觀察實驗過程,當通過杠桿用一根頭發吊起一個很重的砝碼時,大家感到驚奇、新鮮、興奮,對杠桿的原理產生了直觀感性認識,進而理解了阿基米德的假設不是空想,是一個偉大的推斷。在講“大氣壓強”內容,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我問:“這小小的兩個半球,誰能拉開?”大家一聽來了興趣,爭先恐后地舉手,以為能輕而易舉就能拉開。我讓學生推選兩名力氣大的學生上講臺,結果兩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如愿。出乎意料的結果使學生們的興趣更大了,我又請了六位同學上講臺,將他們分成兩組,像拔河比賽一樣,一個接一個地使勁拉,直到力氣用盡仍未拉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不知不覺地把抽象的概念性知識輕松掌握了。
五、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時,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積極性。其實,中學生感到學物理難并不都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給學生創造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在學法上,教師要根據學困生的年齡特征、智力水平和原有知識的掌握程度,采取切合實際的學法指導。對那些學習基礎薄弱的學困生,教師還要指導和幫助他們彌補原來的知識缺陷,教會他們如何看書、聽課、作筆記、完成作業以及課前課后預習與復習的方法。為克服學困生知識易忘、易錯的弱點,讓學生在進步中嘗到“勤奮+正確方法=成功”的甜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另外,我還經常給學生講許多科學家的故事,他們是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他們有一共同特點是對某件事情著“迷”,只有“迷”才會去進一步的研究。例如,牛頓從小愛動手搞小制作,小學時就制作小風車,令人嘆服;中學時,就自制一個小水鐘,以后得出“牛頓運動定律”等。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要努力尋找“興趣點”,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學習,輕松地接受,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碭山縣碭城鎮李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