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教學在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任務型教學法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本文從教師、學生、教學資源、任務質量四方面分析了任務型教學在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并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期與同行商榷。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英語教學;教學資源
任務型教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它是交際教學和第二語言研究兩大研究領域合流的產物,代表了在真實語境下學習語言的現代語言教學理念,是在英語課堂中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將課堂教學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又開始關注任務型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任務型教學法在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
1. 教師角色未完全轉變
由于我國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剛剛起步,教師普遍缺乏專門培訓,因而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任務的泛濫和流于形式的現象。有的老師貫以任務為名,而行操練之實,小組合作、匯報等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師需要充當多種角色,要鼓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在任務完成之后,教師對學生和任務都要做出必要和恰當地評估。因此教師應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鼓動者、參與者、幫助者和評估者等。在實際操作中許多老師往往受自身素質的限制,比較欠缺與課文相關的學科知識,致使講解沒有深度和趣味,失去學生的崇敬感。而在任務目標和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不能很好地把握,致使活動形式單一、乏味,任務沒有層次和梯度,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2. 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不強
任務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來說,在任務型教學中他們更多的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這就要求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交際活動,充當人物角色。合作學習的方式需要相互的支持與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積極承擔任務中的一個責任,進行必要的溝通,從而建立互動和自信。其主要體現形式是幾乎每節課都能看到的小組活動。在小組活動中要求學生敢于用所學的語言表達自己,在實際中創造性地發揮,積極操練和使用所學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流利和準確的完美結合。但是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的參與率不高,由于討論的結果總會由英語程度較好或膽子大的學生陳述給大家聽,有的學生就在靜靜地等待別人給出答案,這些學生在小組活動這段時間里不說、不想,基本上是旁觀者。
3. 缺乏真實生活任務的教學資源
新課標明確指出,開發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并不僅僅是指教材、教科書,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等。由于任務型教學在我國屬比較新穎的教學理論,由于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學只能在摸索中前進。課堂教學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教師及教材的選定、教學效果的評估等等方面不明確,使得課堂教學就很有可能會造成教學的盲目性和被動性,以及教材和補充教材的內容難易程度上的選配不恰當等問題。雖然基礎教育中有一定的教材,但教材有些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并不相符,不利于任務的設計和開展。有些教學資源只追求數量而不追求質量,追求完整而不追求特色,教學資源的重復現象嚴重。即便有些學校購置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但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所用的卻很少。
二、建議
針對以上教師角色未完全轉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不強、缺乏真實生活任務的教學資源三個問題,本人認為,教師應該真正轉變教學模式和思想觀念,運用多種教學技巧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系,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切實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從學生“用所學語言做事”的角度設計出各種任務活動。這樣,學習者就會去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發現式學習。
任務型教學法在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中的確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本文討論了任務型語言教學所面臨的問題,目的不是批判任務型語言教學,更不是否定它的價值,而是為了讓讀者對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充分考慮它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更好地指導語言教學。任務型教學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不足,比如建立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動態的評價體系,強化師生角色轉換等方面,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參考文獻:
[1]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施文雪.任務型教學在初中英語課堂的實施[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6).
(通渭縣常河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