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具有穩定情緒、開闊思維、促進心理健康的積極效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出現戰栗現象,從而影響其游泳技術和技能的掌握與提高。因而,在游泳教學時,教師應開設適應學生身心特點的游泳教學與訓練,針對學生的戰栗現象,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法來幫助他們,使其在克服和消除戰栗現象的同時,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好游泳技術,提高游泳課教學質量。
一、游泳課中學生產生戰栗的原因
戰栗是指在寒冷環境中骨骼肌發生不隨意的節律性收縮,其特點是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不做外功,但產熱量大大增加,機體可通過戰栗來增加產熱量以維持體溫。
1. 環境溫度對人體的影響
無論內外環境溫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體溫則要保持相對恒定的生理范圍,這是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發揮正常作用的基本條件。水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特殊環境,由于水的導熱性比空氣大,人體在水中散熱較快,散失的熱也較多,因而人體所受的寒冷刺激也較大。
2. 學生體質及對冷刺激的適應能力
在冷水中,機體的熱量主要通過皮膚以傳導的方式傳給水。寒冷刺激可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皮膚蒼白,還可使骨骼肌伸展性和彈性下降,靈活和協調性變差。身體機能良好,經常洗冷水浴和鍛煉有素的學生,剛入水時不會有明顯的寒冷感,入水一段時間后,體內產熱量適應性增加,可持續較長的時間。
3. 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游泳技術要求練習者要仰臥或俯臥在水中做動作。這完全改變了平時在陸地上那種習慣的直立姿勢,其運動軸心、運動面、運動方向也會隨即發生變化。人在水中活動時,由于水的浮力、壓力和水的波動,都會使游泳者感到搖晃不適,難以維持身體平衡。有些學生由于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游泳運動,水環境給他帶來身體和心理的不適應,猶豫不決、動作失調,產生恐懼心理,消極情緒,出現喝水、嗆水、呼吸困難及肌肉緊張加劇、戰栗等現象。
4. 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
教師在上課前,對游泳課堂教學缺乏系統的設計,也容易導致學生戰栗現象的出現。比如說,對教學環境考慮不周全,水溫與氣溫過低;對學生體質特征差異性分析不足;學習內容組織與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不當,急于求成,出現教學準備活動不充分,或長時間讓學生在水中練習;教學進度、難度安排不當,學生感到吃力等。
二、克服學生游泳課中戰栗的對策
1. 消除學生恐懼心理
(1)激發學習動機,增強意志品質。良好的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學生積極學習游泳的心理動力。動機的產生總是和需要緊密相連,教師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游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價值,充分調動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同時培養學生對水的興趣,讓其體會與了解水的特性,逐漸達到在水中比較自由的境地,從而建立良好“水感”的心理狀態。
(2)提供優越環境,構建安全保障體系。首先,教師要在課前對游泳教學的場地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宜的學習游泳環境。其次,教師在下水前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
2. 優化游泳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運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與決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實施既定的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1)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游泳課前對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如學生水性情況,是否學過游泳,水性如何,能游多遠等,還要對學生健康狀況調查,對存在有安全隱患的學生,應采取限制性的保護措施,禁止他們下水游泳。游泳課中,對于出現戰栗現象的學生要給予特別關照,細心安排,讓其上岸做熱身練習,待戰栗現象消失后,讓其再次下水練習。
(2)合理組織教學內容。首先,準備活動安排要充分。尤其要活動在水中易抽筋的部位,如腳趾、小腿等部位,并強調準備活動的重要性,使學生引起重視。其次,熟悉水性練習環節應加強,對于初學者來說,教師應增加其熟悉水性練習的時間。還要精講多練,準確把握技術難度,合理分配水中和岸上練習時間,用學生自身活動產生的能量來抵御戰栗現象的發生,從而提高學生對冷水環境的適應能力。
(3)優化組合教學方法。教師在掌握所教班級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采用集體、分組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每次游泳課的組織與教學更科學合理,并且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不同需求、技術掌握的程度,從而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4)反思評價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在游泳教學中,教師要及時了解、把握學生游泳過程中出現的緊張心理、戰栗現象及產生的原因,采取相應對策,不斷調節學生的積極情緒,以保證教學的質量。
(沛縣湖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