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練習在學習掌握技術動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特別是在學生學習技術性較強的動作就顯得更為重要。輔助練習運用得當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何采用適宜的輔助練習,是合理、正確、高效地掌握技術的關鍵,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充實課堂內容。多年的體育教學訓練中我發現土坑有很多的妙用,現詳述如下。
一、土坑在立定跳遠教學中的妙用
為了提高初三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我在多年的體育教學訓練中,琢磨出連續的、間隔的一排土坑的作用很大,實施起來方法也很簡單。找到空閑地,在墻邊處挖一行或一排土坑,坑數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挖10~20個不等,坑口的直徑大約40厘米~60厘米。土坑的深度從第一個到最后一個由淺到深,30厘米~60厘米逐漸加深。坑與坑的間距大約50厘米~200厘米,逐漸增大間距,通過多年的實踐練習,它對于立定跳遠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效果顯而易見,立竿見影。
提高立定跳遠的成績,只是單純地練蛙跳、縱跳、跳小墊、仰臥起坐等,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學生也很容易厭煩,換一個新方式,學生會很感興趣,積極性很高。跳連續多個土坑的優點我總結有以下幾方面:
1. 練習時危險性小,安全系數高
首先要把土坑周圍及坑里的硬石子清理干凈,防止學生踩到或失誤膝蓋跪上石子而受傷,清理干凈后,即使出現最壞的后果學生跳失誤了膝蓋跪到土坑邊上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損傷。這是很關鍵的因素,要時刻把安全放第一位。同時體育老師巡回指導保護和幫助,以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而不敢去跳土坑。
2. 能約束學生在落地時雙腳同時落地
有的學生在原地練習立定跳遠時雙腳落地往往一前一后,習慣分開,這樣易導致雙腳蹬地時用力不均勻,用力方向不一致,而影響立定跳遠成績。而土坑口的直徑大約40厘米~60厘米,在落地時直接迫使雙腳同時落地,防止雙腳蹬地、落地一前一后,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就能改變錯誤落地動作,而進一步增加了遠度,提高了成績。
3. 能迫使學生練習時臀部不能過多下蹲
連續多個土坑的深度由淺到深,30厘米~60厘米逐漸加深,落地時臀部過多的下蹲會碰到坑沿,久而久之會改掉過大下蹲,練習時不由自主會注意到的。在正常立定跳遠考試時臀部過多下蹲導致坐到地上,現在初三中考體育中基本上是在沙坑上考試的,有很多考生在考試中由于緊張等因素而容易下蹲較大,觸到沙面,這樣就以臀部落地的位置計算遠度,對成績影響很大。
4. 練習的效果中包括有原地縱跳的效果
因為連續多個土坑是有一定深度的,土坑的深度由淺到深,30厘米~60厘米逐漸加深,練習時的難度也在加大,有向上縱跳的練習效果,對小腿腓腸肌肉有較大鍛煉。
5. 能迫使學生竭盡全力跳遠
連續多個坑與坑的間距大約50厘米~100厘米,根據總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逐漸增大間距,在跳坑時如果不竭盡全力去跳,后果是跳不進去或是腳進去而屁股會坐到坑沿上,所以它能督促學生認真練習,遠度對大腿肌肉刺激較大,如同連續蛙跳練習效果。
通過上面優點不難看出,運用連續多個土坑練習可以彌補單純的訓練立定跳遠、蛙跳、跳小墊等方法的不足,優勢較多,很容易改變學生動作的不足及缺點。我覺得運用連續多個土坑練習的方法簡單實用,可以推廣,一定會給初三中考體育學生帶來很大收獲,讓他們受益匪淺。
二、土坑在跳遠及三級跳遠教學中的妙用
跳遠的技術中有關鍵的、很重要的一個騰空步動作,在跳遠訓練中利用挖好的土坑練習后蹬跑,土坑既有深度又有遠度,還有難度,對騰空步動作提高有極大輔助作用。
三級跳遠是運動員經過助跑,沿直線連續進行三次水平跳躍的田徑項目。它的整個過程包括“助跑——單足跳——跨步跳——跳躍——落地”五個環節,其中單足跳練習可以利用連續土坑進行輔助練習;跨步跳和后蹬跑技術動作相似,在土坑里雙臂帶動練習跨步跳,效果顯而易見。
三、土坑在快速跑教學中的妙用
在快速跑教學中,為增大學生的步幅,可以在土坑里進行高抬腿跑和后蹬跑練習,土坑沿直線按適當間距和深度挖好,可以讓學生反復進行練習,體會動作,定型動作從而達到提高步幅的目的。
土坑練習方法成本低廉,挖坑簡單,易于普及。若能適時、合理、創造性地使用它,運用好這一體育場地資源,不但能有效彌補體育器材的不足或現有器材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還可以變廢為寶,使單調而枯燥的練習變得有趣,使復雜而較難的練習變得簡單容易。進而增強體育課堂的練習密度,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有效的學習質量,更有利于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
(徐州市賈汪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