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這門學科以前不被重視。家長和學生通常把它歸為“副科”,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上相較“主科”差一大截。隨著地理納入中考,它也逐漸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重視。作為長期從事地理教學的教師,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學好地理的關鍵是濃厚的興趣、恰當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習興趣?
首先,利用地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選擇一份好的插圖十分重要,它可以結合課本的文字描述使地理特征更加形象直觀。例如,學習地球運動時,運用地球公轉圖介紹地球公轉圍繞中心,地球公轉方向及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生動直觀,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介紹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時,利用flash動畫演示兩億年前被海洋包圍的一塊大陸,由于板塊運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形象的演示其分離、漂移的過程,使這一晦澀難懂的理論生動有趣。
再次,利用生活常識,引發學生共鳴,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講授氣候時,由人們衣著變化,夏季穿短褲、T恤,春秋穿羊毛衫,冬季穿羽絨服說明溫帶氣候四季分明的特點。這些與地理相關的生活常識通俗易懂,所以學生更愿意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地理只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還不夠,必須有好的學習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認為學習地理首先要會獨立地運用地圖這個基本的學習工具,包括會在地圖上查找地理事物、方位、范圍等;學會通過地圖上反映的地理事實數據分析圖,如氣溫分布圖、降水柱狀圖、等高線圖等;會運用地圖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谷、山脊。同時,要會畫簡單的圖,如大洲大洋圖,利于理解記憶大洲大洋的形狀特征、分布狀況。
學習地理可以利用對比的方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地理事物或現象,并列到一起進行對照。讓學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識,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通過對比圖幅相同的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很容易得出結論:圖幅相同的兩個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使這一深奧問題便于理解掌握。
學習地理還可以利用諺語、歌曲街道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說明我國新疆內陸地區氣溫日變化大;歌曲“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說明內蒙古草原的遼闊壯麗。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地理的必要條件,尤其是看圖的習慣。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貫徹地理學習始終,每天抽出15分鐘左右的時間看地圖,對學生掌握地理知識非常必要。同時,要養成課前預習,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課后復習的習慣。
總之,學習興趣是前提,學習方法是關鍵,學習習慣是保障,有以上三點,地理學習將會是十分有趣易懂的過程。
(唐山市豐南區黃各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