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研究學生的學,教會學生會學,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生成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學生的學。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教與學
教學活動是通過教師教,學生學實現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但教又是為了學生學,而且讓學生學好。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表現在教師“教”,更重要的表現在指導學生“學”。不能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他們“會學”。那么,怎樣教才是為了學生的“學”呢?
一、正確理解教與學的關系,牢固樹立教是為了學
在教學中,由于對教與學關系認識的不完整,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兩者割裂開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針對這種狀況,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講”和“教”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用不著講”“用不著教”才是教學的目的。教師是引導人,學生要主動去自己探索,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必須和學生自覺能動性結合起來,教師的“講”才能轉化為“用不著講”,“教”才能轉化為“用不著教”,學生的學才能從被動的學轉化為主動的學。
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為什么有些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上課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原因在于我們的教學不能觸及他們的心靈,不能引發真正的思考,不能激起他們的興趣,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要喚醒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途徑之一。
情境產生體驗。應把學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中,讓其去體驗、感受,從而獲得情感上的認同,認識上的提高。教師制造出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就能誘發學生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置身于教師設置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才能處于積極學習狀態中。
問題也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同的問題,會給學生的感官帶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教師要研究學生心靈深處的認知沖突,探求學生內心的精神世界,了解學生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同時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才能設置出學生需要的問題,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研究學生的學,教會學生會學,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如何才能從學會到會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教學內容,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和學法。有意識、有目的、有側重地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學會各種學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我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政治教材,讀書前我通常出示提綱或思考題,讓他們帶著問題有意識地讀,對難度大的知識通過有梯度問題的設置,讓學生一步步逐漸接近目標。教育學生看書時將關鍵疑難處畫出來并及時獨立解決問題,課上要多動腦,想解決的方法,積極思考。不能解決的及時記錄下來去請教同學和老師。
其次,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展開爭辯,使學生始終保持質疑、釋疑的學習情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他們常為自己能解決一個問題而感到自豪。教師就要遵循學生的這一個性特征,注意培養和挖掘這一意識,給學生營造一種情境,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議、主動參與。一堂課成功與否,并不在于你講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學生表現得是否精彩;并不在于你課堂講的是否滴水不漏,而是在于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學習方法與習慣是否養成。
四、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化知為行。為此,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使政治課堂成為學生參與率高的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成為學生分析思考實際問題的課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直接參與探究新知識的全過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
例如,在學政治生活第二課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時,這節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內容難度不大,為此,我在課前讓學生采訪我校人大代表,課堂上閱讀課本材料,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鏡頭一和鏡頭二選舉方式有哪些不同?(2)你知道哪些選舉方式?對其意義和效果作出評估。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優點和局限性。這樣,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也教會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環境,就有了自我發展的空間,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了理解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從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建構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總之,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時效性,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使學生從想學、愛學、學會到會學是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在這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才是教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范教育司.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邳州官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