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學生要適應信息社會化的飛速發展,就必須培養以信息素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能力,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能夠在信息社會生存所必備的終生學習和持久發展的能力。而培養學生具有這種素養和能力是我們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所必須達到的一項歷史性任務。為實現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下面結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探索體會。
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活動中最有效的時刻就是各種學習因素處在最和諧狀態的時刻。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
一個真實的、可行的、優化的和充滿機智的“任務”設計是進行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科學地選擇和設計“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任務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社會事件,已有生活體驗和認知基礎來激發教學,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來表達情感,運用信息技術來培養自身的信息素養。
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任務”設計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所具有的綜合處理圖形、圖像、動畫、視頻以及聲音、文字和語言、符號等多種信息的功能,從聲音、色彩、形象、情節、過程等方面設計出具有某種“情境”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激發學生聯想、判斷,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比如,在練打字時,打字是比較枯燥的,學生往往會亂打或者偷偷玩游戲,那我們就可利用他們愛玩、好勝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選定同一篇文章,各個小組進行打字接力比賽。讓學生從比賽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們自覺地、認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練打字。
二、分析任務,提出問題
任務在“驅動”教學中要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傳統教學模式的主體是教師,教學時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這非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則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咨詢的作用。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做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動“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提高和激勵學生前進。
因此,在提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要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問題。這個時候應該是課堂氣氛最活躍的時候。提出的問題中,一些是以前已經學習過的,這些問題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好都是由學生提出。在學生最初還沒有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時,要采用先粗后細、逐步求精的方法。對于某些任務,在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一次都提出來。對于一些任務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親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再去提出并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動手實踐,探索研究
陶行知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不僅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且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走出學校,通過查閱文獻、上網搜索、個別訪談、實地考察等辦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親身的體驗和感悟。在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認同和內化經濟、哲學原理,進而知道自己的行為實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今社會,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問題提出后,就需要學生通過上機實踐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先通過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協作開展探究活動。計算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獨自處理并解決,從而增長知識。計算機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開放性。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學習,查閱信息資料,進行嘗試探索,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教師要善于引導,同時在教學中應該留有讓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師應大膽放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評價檢查,優缺兼顧
根據信息技術課的特點,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獲取知識的經驗與教訓,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應過多地看重學生所獲得知識的對與錯。課堂評價是對學生能力的客觀評價,應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僅要指出學生的優點,也要看到學生的弱點,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不僅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手段,還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有所創新。采用有利于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講授知識,使學生真正吸收到所學的知識。只有這樣,信息技術的教學才能更具有吸引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靖江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