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體育如何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基礎,培養學生終生鍛煉的好習慣,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深刻思考這一問題。
關鍵詞:農村中學;終身體育習慣
在當前體育教學改革浪潮中,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得到更新,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普遍提高,學習方式也發生可喜的變化?!敖】档谝弧钡闹笇枷胫鸩降玫铰鋵崳w育課程的健身育人功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本文就如何關注農村學校體育課程的現狀,加快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作如下探討。
一、怎么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
1. 讓學生學會體育的基礎知識和內容
讓學生學會學習不僅是學習《體育與健康》課本上的知識,而且還是向教師、同學和周圍的人學習知識,進而掌握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大部分學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好地運用在學校體育課中所學的“三基”知識來自覺地鍛煉身體。作為教師要加強體育基礎理論知識的教育,保證學校體育課、體育活動課是學生今后參加體育鍛煉的基礎。使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感受體育帶來的快樂,基本都掌握了1~2項體育技能。
2.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積極參與,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對學生影響巨大。新課改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改,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源不斷流動的水。在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是第一位的,究其實質是主導和主體的關系。教是為學而教,是教會學生學。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主宰和強制,而是對學生的正確管理、啟發和指導。而主體作用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認真、自覺、創造性地學。
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親近的和諧關系。民主是和諧校園之本,也是和諧體育課堂之基石。教師觀念的改變才會導致體育課中教師行為的轉變,而最終才會有全體學生主動學習,樂此不疲,喜歡體育課的精彩體驗和雀躍的體育行為。教師應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從事體育鍛煉,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習慣,促進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
3. 樹立“健康第一”的體育觀
所謂能力指的是知識、技術、能力和智力的有機結合。體現在體育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學習,獨立鍛煉身體的習慣。體育課堂不是老師的天地,是廣大學生的天地,尤其是現在的體育課堂要從觀念上實現“讓學生適應體育課”向“體育課適應學生”的根本轉變,實現教學行為上“教師要學生學”向“學生自愿學”的課堂轉變,達到教師的合理教育引導與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的有機結合。同時,也為大多數有鍛煉能力的學生提供更大的舞臺,讓學生有充分的發揮、施展體育才華的機會。其次,給學生獨立獲取體育知識的機會。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的目的和目標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讓學生了解一定的體育知識。但體育知識的來源很廣,如電視、網絡、報紙等,要讓學生不僅通過課堂體育中培養習慣,而且從課外體育中能夠培養體育意識、興趣、能力和習慣。
4. 使體育生活化,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
學校體育課、體育活動課是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基本保障。讓學生自己懂得怎樣是健康的,把健康的金鑰匙握在自己的手中更為重要。因此,以“體育生活化”為主要的健康理念,也應逐步融入學校教育的內容。樹立體育鍛煉無時無刻都可以貫穿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不限于必須有完整的時間、場地。對農村學生來說,走路、騎自行車、上樓梯等能增強心肺機能,做家務還可以體會父母的辛勞,從而養成勤勞吃苦,樂觀的品質。要在青少年學生中確立“體育生活化”的理念,大力推廣生活體育,提高健康素質,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讓每個學生做到“會玩、會看、會判”,建立適合自己鍛煉的內容和方法。加快課內課外一體化,校內校外一體化的進程,真正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二、養成長期堅持科學鍛煉的習慣
影響終身體育基礎的因素很多,最關鍵的就是養成鍛煉的習慣。
1. 養成鍛煉習慣是奠定學生終身體育基礎的關鍵
奠定學生終身體育基礎的因素很多,但養成鍛煉習慣是關鍵。體育鍛煉習慣具有以下特點:
(1)從生理學角度分析,體育鍛煉習慣實質上就是鞏固的條件反射,每次鍛煉之前,會產生生理、心理反應。如每次鍛煉前會出現某些“生物鐘”現象,一到鍛煉時間就會產生鍛煉的欲望。
?。?)從心理學角度講,習慣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俗話說“習慣形成自然”。也就是說,養成鍛煉習慣之后,每次體育鍛煉都是自然行為,不需要用意志強求自己去鍛煉。
?。?)鍛煉習慣是在長期里逐漸養成和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由于鍛煉習慣具有以上特點。因此它在體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歷來把培養學生鍛煉習慣列為學校體育基本任務之一。農村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的形成,會對學生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2. 養成長期堅持科學的鍛煉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與接受體育教育。一個人只要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對學生可以適當提高一些要求,如每周鍛煉五次,每次一小時),皆可稱為終身體育者。影響終身體育的因素很多,但最終都要落實到長期堅持科學鍛煉上來,這是終身體育的核心問題。它既是長期接受體育教育的體現,也是經過體育實踐,體驗體育活動情感,掌握、檢驗理論知識與增強體質的過程。
由此可見,只有親身參加體育鍛煉,才能達到目的。否則,即使是很懂得體育方面知識和具有很強的體育能力的人但并不鍛煉,也不可能強身健體。
3. 養成終身體育必須建立適合自己的健身方案
指導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科學健身方案這是鞏固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步驟,也是終身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反之如果鍛煉缺乏科學性,那么,鍛煉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鍛煉習慣也難以鞏固。也就是說,如果鍛煉者未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健身方案,那么終身體育也很難堅持下去。
體育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制一套比較科學、實用而且能持之以恒的健身方案,并在鍛煉實踐中不斷完善?;蛘哂蓪W生自訂鍛煉計劃,自造鍛煉內容與方法,自定運動負荷與練習難度,從而加強對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
總之,體育不僅給學生的是健康,而且是一種歡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好比鋪設一片體育生活化的綠草地,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需求,來選擇鍛煉手段、方法、內容,踩出適合自己的一條健身路。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找到適合農村地區學校體育的發展之路,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學生求真務實,堅持不懈,不斷創新,以提高健康素質,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登嵩.論體育教學中的和諧課堂[J].體育教學,2007(3).
?。ㄚ菖谲囍袑W)